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刘晓玉:明清之际汉传佛教的“三坛大戒”制度

2013年11月13日 16:27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刘晓玉

《传戒正范》以“既不违古本,又别出新型”为宗旨,虽与古规不同,但参照道宣的《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传戒正范》中的沙弥、比丘二戒主要仪法的设置实不出其左右,只是在仪法内容上更加细化。而菩萨戒的授受,见月则在文中明确示以出处:

《梵网》大部,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全文为传此方,唯第十心地品流通奉持,故缺师前授法。《菩萨璎珞本业经》,及弥勒菩萨所说《菩萨戒羯磨文》中俱明,故今会合加仪,遵行有据。 

此外,见月的弟子书玉律师在《佛说梵网经初津》中也提到:

凡为师范,须一一明解经论中受法,然本经受法,久已失传,故《传戒正范》,依《地持》、《璎珞》受法。 

由此可知《传戒正范》中的菩萨戒虽以《梵网经》为宗,但授戒仪法则取自《菩萨璎珞经》和《菩萨地持经》。另外,智旭在《复位菩萨戒法》自跋中也提到“今《梵网》受法,已失其传,仅存影略,惟《地持》、《璎珞》的可依承。”,可见受依《瑜伽》,随依《梵网》应是当时菩萨戒授受的一个特点和通例。

二、《传戒正范》与《弘戒法仪》之比较研究]

《弘戒法仪》为禅师法藏所作,《传戒正范》晚出《弘戒法仪》近五十年,为律师见月所作,均是作者“匡时弊、立仪法”的倾力之作。虽都言三坛传戒,但在仪法科目的设置,传戒次第,戒学解读等方面仍显不同,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可作为禅、律两宗戒律思想的一个研究视角。

1.仪法科目

《传戒正范》将每坛传戒明确划分为“前行仪轨”和“正受仪轨”两部分,与《弘戒法仪》相比较,前者仪法科目的设置在内容上更丰富、细化,突显了律宗规范严格,威仪凛凛的宗派特质。

初坛沙弥戒戒前仪轨,《传戒正范》有“验衣钵”一项不同于《弘戒法仪》。按律制,“验衣钵”是审查将受比丘戒的戒子是否自己拥有三衣一钵,然后再教授他们持衣、持钵的仪法,这是受比丘戒的前提。见月的《传戒正范》则是在正受沙弥戒前即审验求戒者是否拥有二衣一钵。于沙弥戒即查验二衣一钵是纠正时蔽的方便之举,此处体现了见月身为律师的严格与务实。

二坛比丘戒戒前仪轨,《传戒正范》设有“习仪”一项。所谓习仪,是将受比丘戒的戒子在正式临坛受戒之前,跟随教授师,演习仪法,确立规范,为期三天,为得是正式登坛受戒之时,威仪有则。习仪一科的设立,是根据比丘戒“护他心具足”一义而立,即要求比丘具足威仪,以护长他人皈依佛教的信心。通过演习,使得诸戒子行、住、坐、卧皆威然有仪,仪有威,则德不亏,最终方能堪任人天师的身份。

2.“四依法”的授受次第

“四依法”指“依粪扫衣”、“依乞食”、“依树下坐”、“依腐烂药”四事。

道宣《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中的“诸戒受法篇”,就是以先授比丘戒体,后授四依法为序的],见月的《传戒正范》秉承这一顺序,授四依法是正授比丘戒仪的一个子项,传戒次第为“先正授戒体法”,“次说四堕法”,“后授四依法”,由此可见其对南山宗传统的继承。

在《弘戒法仪》中,授“四依法”是整个三坛仪法的重要一项,先于沙弥戒、比丘戒法授受,名为“或将出家或将受具足戒俱应先授四依法第六”。法藏称“出家入戒,四法先依” ,“能依四事,佛许出家” 。参“四依法”之内容,可知其以离欲、苦行为宗要,法藏行先授四依法,后出家受戒的顺序,意在申明离欲苦行对出家僧人的重要。

3.菩萨戒的解读

法藏与见月所撰的菩萨戒戒前开导文,体现禅、律两家对菩萨戒解读的不同立场和视角。

法藏的《弘戒法仪》在将受菩萨戒请阿阇黎作戒前开导一节,申明当请“深明谛理,久证禅那” ]的禅师为诸戒弟子作“开导自归阿阇黎”,并强调“将求菩萨大戒,先当乞示自归” ],何为“自归”,法藏解释到:“自归者,直提向上祖师禅也。以吾人一向迷自己佛,向心、意识处,只管理会,不知离却心、意识参究自己。故我佛于人初入法门,便教渠知有自己本心之佛,而归依之。若上根利器,一闻自归二字,直下返本还源,了彻心地,何等直截痛快!纵不能了彻自心,亦使渠念念参求而自归之,虽在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矣。是知一自归,便证戒体。戒体具,则直超菩萨心地已,何有渐次阶级耶?故在家、出家者,得归自己佛,已知我心,决非众生;归自己法,已知我心,本传心印;归自己僧,已知我心,未尝染污,无始至今,一向是佛。” ] 菩萨戒为佛戒,受佛戒当以成佛为终极目标,法藏指出求受佛戒,先当自归。所谓自归,即禅家所指的明了自心本具之佛性。不管根器利钝,明了自归皆有所获。上根之人,一旦明了自归,就会返本溯源,直了心地;对于不能顿达此境的人,若能念念不忘,时时参求自心之佛性,也能入佛性戒中,而依《梵网》,“入佛性戒,即入诸佛位”,所以识得自心,即得菩萨戒体,入菩萨戒中;识得自心,即入诸佛位。依法藏之论,所谓三归,当为归自心佛、自心僧、自心法,此处尽显禅宗“本然自具”、“不假外求”的思想特质。而《梵网经》“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之论,法藏以禅宗“信、解、行、证”的修行次第为解,释为“解者悟也,即信、证也” ]。综上,可知身为禅僧的法藏,将菩萨戒的直参心地法门作以“直指本心,见性成佛”的禅宗化的解读,“以戒归禅”是其根本特质。

见月对菩萨戒的理解,无疑秉承了律宗戒、定、慧三学“戒学为基”的立场,他明言发菩萨心,安于大乘行,当以三力为保障,他对三力的解读均围绕戒学展开,并以此阐明了律宗所主的成佛修行次第: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安住大乘,如山如海,不动不摇者,皆由具此一信永信之力也。何等为三一者,决定深信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故今勤修胜行,誓成觉道,愿度众生,咸登佛果。故《梵网经》云: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

已具足。二者,决定深信波罗提木叉戒,是菩提涅盘修证之本因。若无戒为本修因,如蒸砂作饭,纵经尘劫终不能成。故《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涅盘经》云:欲见佛性证大涅盘,必须深心修持净戒。三者,决定深信一切诸佛法报化身,清净光明,无边相好,皆依持戒而得庄严成就。故《萨遮尼干子经》云:如来功德身,以戒而为本。故知上求佛果克备二严,下化众生圆满万行,有戒则修证不虚,无戒则徒劳何益!汝等若具此三种信力者,方可感求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为得戒本师和尚,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阿阇黎,一生补处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黎,十方现在一切诸佛为尊证师,十方一切菩萨为同学侣。

上述文句,其所言三力,一者,当信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二者深信波罗提木叉为成佛之因;三者深信一切诸佛皆依持戒而得成就。其思想主旨,一言以蔽之,就是“戒律为成佛之基”。

[责任编辑:张虓] 标签:人民大学 第三届国际佛学论坛
打印转发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