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份,都会有3个日子提醒我们关注人类的福祉和地球的命运。这就是3月21日的世界森林日、3月22日的世界水日和3月24日的世界防治结核病日。这些纪念日也表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任重而道远,需要得到包括宗教界人士在内的广大民众的关注和支持。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但人类对于这一问题的系统认识却比较晚。在1987年,以布伦特兰夫人(Brundland,G·H·)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该报告对当时人类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指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为了促进人类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此后,可持续发展才有了被广为接受和引用的定义,该报告也成为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三原则:公平性、可持续性和共同性,逐渐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
虽然说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没有出现在数千年前各宗教的教义中,但这些宗教的自然观、生态观和生命观却依然能够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沟通。例如,儒家的自然生态观强调珍爱生命、勤俭节约、合理利用资源。道家的自然生态观则提倡珍爱自然、珍惜生命,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佛家的自然生态观也要求食素、主张放生。基督教提出爱人如己,此“爱”被扩展至所有的受造物,因为每一受造物都有独特的本质和价值,而且均是上帝爱的对象。在这些教义的影响下,宗教界人士对于保护环境一直非常重视并身体力行。而且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出现和传播,越来越多的宗教组织也适时地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生态伦理观,有的宗教派别甚至将环保作为其核心的教义。
从实践来看,宗教界人士纷纷投入环境关怀的行列,推动环保运动,举办与生态环保有关的学术研讨会,并相继出版环境保护的书刊杂志,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这些宗教组织一般都求同存异,能够在环境保护的旗帜下聚集起来,例如,他们共同成立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盟。2009年11月,来自世界九大宗教的60个团体:巴哈伊教、佛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神道教、锡克教和道教(按英文第一个字母排列),200多位高级宗教代表聚集在伦敦市郊的温莎城堡举行了为期3天的全球环保研讨会,讨论各大宗教对地球未来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会议由联合国和(英国)宗教与环境保护联盟(ARC)联合主办。担任大会主席的马丁·帕莫指出,把宗教信仰与大自然保护结合起来,必定是全人类的一个伟大胜利。
在我国,宗教组织同样很早就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采取了许多环保行动。1995年,中国道教协会发表了首个环保宣言,在宣言中阐明了致力于环境保护的见解、教义和价值观。此后,在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盟的资助下,中国道教协会开展了对其主要仙山的考察。考察表明,像华山、泰山、峨嵋山和青城山等由于其固有的神圣性,相比其它没有被民众视为神圣的地区来说,生态状况维护得比较好。同时,在中国佛教界也兴起了一场类似的环保行动,已有计划在五台山开发一座佛教生态庙宇中心,并把五台山开发成一个完整的环境管理模式。
当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在法律、技术、资金等多方面有所改进。但是,作为宗教组织,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神圣化的解释,应当能够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传播和认同。
【头条】: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宗教视角下关注人类福祉和地球的命运
【两岸】:佛光山惠中寺举办“慈悲三昧水忏与业感缘起”佛学讲座
作者:张志鹏 编辑:邢彦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