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佛教关系极为密切,正如连横在《台湾通史》中所言:“佛教之来,已数百年,其宗派多传自福建。”
台湾庙的创建,与福建人积极参与分不开。台湾早期几乎所有著名的寺庙都与福建人有关。台湾寺庙始建于明代。泉州禅师肇善因在台福建移民不时烧香祈平安,即从晋江安海龙山寺运去一尊唐代观音铜像,并于南明永历七年(1653年)在台湾鹿港创建了龙山寺,以奉所运供的观音铜像。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仿晋江龙山寺之模式重新扩建,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建成。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少福建移民迁居台湾,促进了寺庙的建造。郑氏三代皆敬重佛教,也修建了许多寺庙。
清代,流入台湾的福建僧人移民创建了大量的寺庙,如康熙初年,厦门僧人华荣于基隆河左岸大直山麓建造了茅屋,称观音寺,后被多次改建和重建,成为台湾著名的剑潭寺。康熙十四年(1675年),福建僧人参微在台湾嘉义创建了碧云寺。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福建僧人一峰在台湾承天府东安坊募建西堂和僧寮。乾隆三年(1738年),泉州一带移民在台北艋舺兴建龙山寺,民国八年(l919年)由厦门去台僧人福智集资再修,不仅成为全台湾最为壮丽的寺院,也被称为东方最华丽的寺庙,惜毁于战火。
随着清代大批福建移民进入台湾,台湾又建造了许多寺庙,如位于福建福清黄檗山主峰绦节岭山麓的黄檗寺,为莆田僧人正干于唐贞元五年(789年)始创,后经希运、义玄等高僧传法,至宋时宗风大盛,黄檗山成为临济宗道场。清顺治十一年(1645年)黄檗山住持隐元在郑成功帮助下东渡日本弘法,后黄檗派也传入台湾,左营守备孟大志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于台南燕子建造了黄檗寺,后因无人整修而荒废。位于台南的开元寺是台湾现存最古老、最著名的佛寺之一,第一位住持来自福建泉州的志中,后任数位住持中有六位到福建学习佛法,此寺初名海会寺,后仿效泉州开元寺等起名法,以唐开元年号为寺名。僧人大多数是郑成功的遗臣,因不愿降清而入寺削发为僧。位于台湾台南县枕头西麓的大仙寺,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最初为福建僧人参切在此结茅而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始改为庙字,后历经多次重修扩建,规模不断扩大,现已成为台湾南部佛教中心,为台湾最大的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