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比丘尼的出家经验与社会关怀(二)
2008年04月01日 09:11法华论坛  【
相关标签

现在许多都会地区,冒出许多假僧侣,他平时就是剃光头,出来念念经,等到念完经,立刻就戴上假发,去喝酒吃肉,过各种世俗的生活。为什么这种人能够存在?说穿了就是因为市场需要!纵使一些洁身自好的出家人不投入这个行业,也自然有人投入这个行业,仿效出家人的形象来赚取这样的生活所需。 

因此整个寺院的生活中,可发现一个严重问题,就是经忏的问题。纵使不是职业经忏师,单是中国人的厚葬久丧的观念,也会导致一些寺院为了要善待信徒,而不是为了赶经忏,不是为了议价、叫价、做买卖,但光为了照顾寺院这些信徒和信徒家属的生老病死,寺院里的出家人,就要忙得人仰马翻,个个疲惫不堪。这还是算好的出家人,不赶经忏的忙赚钱的,都尚且疲惫不堪。何况那些整个寺院的经济来源,都经忏收入一来维持的那些寺院,出家环境之不理想,更不用说!

不过,当代台湾新一代的出家人,已慢慢走出一些新风格,因此些寺院根本不靠经忏维收入来维持持了。尽管如此,有时仍会感受到很麻烦,历如当一个信徒父母亲过世了,你虽告诉他说,我们这里不赶经忏,但仍要帮他介绍哪里有念经,好让他去找那些会去诵经的师父。这也其实不是个正常道啊,因总不能说这是垃圾,却丢给别人去收啊。但如此心态也不对啊,照理说,你就是宗教师,必须照顾到信徒的哀戚心情,最好让他们实际在佛法中得到受用,其他热闹的、世俗的问题,我们出家最好能避免介入。 

这整个必需透过社会教育来启蒙和说服才行。可是这里面牵涉到整个中国文化(厚葬久丧),要谈转变又是谈何容易啊?因此,正统的佛教,正统的出家人,除了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作法,这个市场需求在台湾社会,依然是存在的。 

另外一个,出家人到了寺院总是要分摊寺院的执事。有人是知客,招待客人;有人担任维那,管理殿堂;有人做香灯,做殿堂打扫的工作;有人早课,做课堂上各种洒扫庭除的工作;有人做典座,是做厨房的炒菜的;饭头,煮饭的;园头,管菜园的。其实僧团是一个小社会。这个小社会很有意思,他不管是有多高的学历,多高的社会地位,他来到就一切从基层做起。 

我非常感谢的,是我来到僧团,从基层做起。这有个好处,是了解基层的苦难,了解基层在琐琐碎碎、鸡毛蒜皮的事情中,去打发岁月的时候,其眼光可能会有局限,心胸可能会狭窄。就像过去我们老是认为,女孩子容易什么张家长李家短的,容易嘴杂、说是说非啦。其实我觉得,不是因为女性生理机构不同,就会有这样的性格,而是因为他们过去都忙家务事,便容易导致这样的性格。等到女性一旦成为社会的菁英、成为社会的中坚份子,也开始做很多跟男性一样职业的时候,我们几时发现这些女性很呱噪,?很爱讲东讲西? 

所以我感觉,执事是对人性很大的磨练,而能磨练得过,其实是顶天立地的。为什么?人就算为这么琐碎的事情打发岁月,而且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从睁开眼睛到闭上眼睛,仍需共住共事,因此这个关系,其实是非常紧密的。而我们这群人,是没有血缘关系,是没有任何情缘关系,就聚在一起,相对的,这种人际关系的挑战性,也很高。 

所以往往有些人跟我讲:为何到了僧团就觉得奇怪,为什么我人际关系这么差?想当年,我在办公室跟人好得很,在学校跟老师好得很,跟同学好得很。我就说:那是不准的!其实那些办公室的同事,来这边出家的话,我相信他们也会有紧张的人际关系。因为你们在办公室、学校或宿舍,没有那种从共住到共事那么绵密的关系,并且那是一种利害与共的关系,因此没有这么紧张的,没有那么细致的。纵使大家个性不同,不以为然的,保持距离就算了,也不需要正式的拗上。因此我们试想,我们跟自己的姊妹相处,会不会吵架?夫妇相处会不会有很多的口角?我们就知道这一群人在一个「常住」(寺院)里面,又局限在一般性的执事之中,还想要在其中培养陶炼他的恢弘的心胸,其实是要经很大的考验才行。 

作者: 释昭慧   编辑: yunw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