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禅的认识
2008年09月02日 10:08  【
相关标签
禅,在传统上,是不可以用语言来诠表的。古德曾说,禅是佛之心。佛的心境,作为一介凡夫,尚在无明痴暗中摸索的我,是难以体会的;但作为佛教的重要修行法门,我不揣浅陋,赘言几句对禅的认识。

习惯上讲的禅,应是佛法东流中土后所形成的,在我的认识中,这应该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一种对真实有亲切体悟的表达,一种敏锐的觉之状态,或亦可说为合理真切而艺术化的生活;虽说是“教外别传”,却是最大限度活用了大乘佛法的精神,将般若大智慧活泼地展现于生死的暗阒中,创出自在灵动无限的生命。佛陀曾说,若无生老病死,如来不会出现于世;所以佛教乃是救世之宗教。禅,可以没有佛教的标志,却体会了佛陀慈悲众生的本怀,因此他给予众生以生命解脱之钥——悟,带来心灵的开放与自由,不再迷执于小我,打破因此而有的局限、隔碍和苦。

我想,禅的核心应是般若之智吧!众生陷溺于生死的旋涡,却何曾梦见这生死迷梦中所见的一切,竟如电影《黑客帝国》中的“ Matrix   ”  一样虚幻不实,尽管我们见其何等真实!一个人沉湎于精神的幻想,以假为实,这即成为精神病患者;那么,倘使一个人把心现的影像误以为真,而颠倒驰逐,又何尝不是得了生死愚痴之病呢!“教内真诠”也好,“教外别传”也罢,都只在让你亲证这无有真实的真实,让你空去那本无所有的所有之执,如是“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只是,众生固执,相沿成习,遂成无功用行;如来大慈,假语言以诠无可诠,而被众生一一执为实有,说菩提执菩提,说涅槃执涅槃。如是而与菩提、涅槃远隔天渊。至禅则反是,扫荡一切文字相,不立一法,心中坦然空寂,“不于色生心,不于声香味触法生心”,不生一切执常执断、执生执灭、执一执异、执来执出之心,如此表面上虽一法不立,却最真切的贴近了诸法的实际。熟稔佛法的人知道,佛法中心在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但这绝非在文字的安立理解上,法印只存在于禅悟中,是即所谓心印,法印心印相互交融,此是禅之最佳表述吧!

近代太虚法师曾断言,中国佛教之振兴,当在禅之弘扬复兴。这里的禅,我以为当作广义解。禅,是佛法实践的象征。从南传佛教的声闻乘上座部佛教,到中国大乘诸宗,无有不(至少在理论上是)重视禅修实践的。佛法与其说是高深之哲理,不若说是散发着禅悟智慧的生活方式。如果佛法不能透脱出理论的樊笼,而在现实中显发对“苦”对治的力度,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反观当今世界南传内观与藏传佛教之流行,无不得益于其对禅观实践的重视。中土禅宗之长,在于境上的超越,所谓“毗卢顶上行”。固然,认识上之顿悟必将成为行为上之指导,而无正确的认识,虽万劫修行,总是在无明黑雾中驰骋而已。所以沩山禅师说:“只贵子眼正,不贵子行履。”然本佛教缘起法则,即或觉悟,亦不能无因偶然企及。《阿含》、《般若》、《宝积》、《瑜伽》、《摄论》咸言:二因二缘成就出世间心,一为依他言音,意为正闻熏习,一为内自各别如理作意,此即依闻思而趣修证。此是因缘,而其增上缘乃在戒、定。由慧见成其卓绝之见地,由戒定而成踏实之行履,如是顿渐结合,佛法之真实利益,岂不指日可期!乃知太虚法师之语,实真实之说也。

作者: 隆藏法师   编辑: 邢彦玲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