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慈悲心运用到环境生态学
2008年10月20日 10:02《世界宗教文化》  【
相关标签

中国有句古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面对当代的种种危机,从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汲取精华,武装自己,塑造人类自身,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包括从佛教中汲取其慈悲思想,净化人类心灵,提高道德水准、美化社会显得十分必要。

慈悲作为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提高人类道德水准、心身健康发展的需要。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类对真理、正义和美好理想的追求,都建立在慈悲与善的基础之上。

佛教最大的慈善就是救世、救难、治心。救世为务,治心为本。所以,“佛”也就成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救世主的化身,慈悲是佛教道德观的核心。

自从文明社会诞生以来,人类社会就进入一个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不平等社会,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使千百万普通老百姓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佛教从“善”出发,提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它宣扬“西方净土”,主张众生平等,提倡尊重、珍惜生命,认为人人都有生存的权力,都是平等的生命个体,应当受到尊重。“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佛教的生命不仅是指有生命的动植物,也指无生命,没有感情色彩的大千世界,一山一水,一石一木,都是众生,皆有佛性。佛教推行的戒律就是珍惜生命的充分表现。在佛教的戒律中,无论是五戒、八戒、十戒,其第一戒就是“戒杀生”。这是对历代统治者滥杀人民的强烈抗议,是尊重生命,维护下层人们生存权力的呐喊,也是符合佛教及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善,这一基本世界观的。

珍惜生命的强烈情感来自社会现实,历史上无数残酷的战争,成千上万的无辜生命惨遭杀害,其情其景令人震撼,乃至终生难忘。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战场上,受害最大的总是最下层普通老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出于对死难同胞的深切同情与怜悯,从善良、爱心、慈悲出发,佛教反对对人的屠杀、滥杀,反对战争,提倡和平。由己及人、由人及物,佛教将慈悲推及到世界万物,将戒杀不仅限于人类,更推及到整个生物界,凡是有生命的都在戒杀之列。因此,佛教并不承认人是大地的征服者,也不是超自然的高级生灵,而是与万物同一的生物体。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即我与万物同义,我与万物同在,我与万物同体。万物即我,我即万物,万物都是与我平等的有佛性的生灵之物,都享有与人平等的权利。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以为自己是上帝的骄子,是与众不同的生灵,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唯我独尊的统治万物的最高统治者。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导致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出现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爆炸和资源短缺,这些已经成为威胁未来人类的大敌。佛教的戒杀,否定战争,提倡和平,否定对动植物滥杀、滥伐,否定对自然资源的滥用,正是维护生态平衡的表现,是对人类自身的保护。这样,佛教实际提倡的正好与当前全球伦理学所倡导的一致。对大地的尊重,对全球所有生物体的尊重,这对于破除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上帝的思想起到了唤醒和警戒的作用,在人类对地球生物界进行滥杀、滥砍、滥伐、滥用自然资源的当代社会,佛教的慈悲思想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是着眼于子孙万代构筑未来社会的高瞻远瞩的人类思想的精华。

« 前一页12后一页 »
作者: 萧平汉   编辑: spring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