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庸官怕失职 勤拜“不动佛”

2012年10月24日 09:09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钟葵

西藏曲水聂塘寺藏黄铜阿閦佛坐像(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年释迦牟尼佛成道像(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解读佛教造像

中国佛教造像是古代雕塑艺术中一个独立的门类,其数量之多居世界各大宗教之首。要了解佛教,最简单的途径就是从认识佛像开始,而认识了释迦牟尼像,也就基本认识了别的佛像。在众多佛像中,“不动佛”像与释迦牟尼成道像最相似,因此佛有“不动”的含义,宋代官场中人对他情有独钟,竟然把他供奉在衙门里。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吸收与消化,渐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至唐初已开花结果,以禅宗六祖惠能在岭南创立禅宗南宗为标志,中国佛教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一千多年来,佛教影响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佛教造像也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一个独立的门类。

中国佛教造像种类极多,有佛像、菩萨像、罗汉像等,数量之多居世界各大宗教之首,因此有人戏称佛教为“像教”。可以说,不了解佛教造像,就不可能了解佛教,要认识佛教,最简单的途径就是从认识佛教造像开始。

佛教造像千千万万,而且看上去每尊都差不多,应该从何入手了解佛像呢?我们知道,大乘佛教认为有无数佛,但在造像时并没有塑造出形象多变的佛像,而是把别的佛也塑造成和释迦牟尼佛像基本一样,几乎是“千佛一面”,只是“印相”不同而已。所谓“印相”,是指各种佛像、菩萨像、罗汉像空手时的手势及持物时的姿势和所持器具。因此,认识了释迦牟尼像,也就基本认识了别的佛像。

佛祖有32相80种好

佛教书籍认为,释迦牟尼生来不同凡响,具有神异容貌,兼具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合称“相好”。据《大智度论》卷四记载,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是:1.足下安平立相;2.足下二轮相,两个脚心各有一个“轮宝”肉纹;3.长指相;4.足跟广平相;5.手足指缦网相,手足指间有肉皮连着,如蹼状;6.手足柔软相;7.足趺高满相,脚背高起而圆满;8.伊泥延膊相,大腿像鹿腿纤而好;9.正立手摩膝相;10.马阴藏相;11.身广长等相,身长与两手张开等长;12.毛上向相,身上所有毛均向上长;13.一孔一毛生相,身上每一毛囊生一青色毛;14.金色相,全身现纤细的金色光辉;15.丈光相,身光照四面各一丈远;16.细薄皮相;17.七处(两手、两足、两肩、脖颈)隆满相;18.两腋下隆满相;19.上身如狮子相;20.大直身相;21.肩圆好相;22.四十齿相;23.齿齐相;24.牙白相;25.狮子颊相;26.味中得上味相;27.广长舌相;28.梵音深远相,声音深沉,远处皆闻;29.真青眼相,瞳子如青莲花色;30.牛眼睫相,睫毛长而美,浓而不乱;31.顶髻相,头发自然成螺状卷,顶上隆起一块肉如髻形;32.眉间白毫相。

显然,这三十二相很难全部从造像中表现出来,能表现出十二三项已属不错了。八十种好是指释迦牟尼容貌八十种细微的特征,限于篇幅,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的来说有如下特征:鼻梁修长,不见鼻孔;眉如初月;耳大垂轮;踝骨深藏不外露;唇如红苹果色;脸如满月;眼眶宽长,眼睛青白分明;手指脚趾圆而细长柔软,不见骨节;头发长而不乱,右旋螺发等。

佛祖三种造像最常见

释迦牟尼像有降生像、涅槃像、成道像、说法像、旃檀像等,常见的是后三种。成道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道的瞬间,一般为螺发佛装,盘坐于莲台上,左手横放在右脚上,或空手或托钵,结“定印”,表示禅定。右手直伸下垂,结“触地印”,表示释迦牟尼在成道以前,为了众生牺牲自己。结跏趺坐的方式,也有讲究。先把右脚脚心朝上压在左大腿上,再把左脚如法照样压在右大脚上,这种坐法名为“降魔坐”,又称“降伏坐”。反之,如先左脚后右脚的盘腿坐法,名为“吉祥坐”。

说法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四十五岁时在说法大会上说法开讲时的瞬间,造像为螺发佛装,结跏趺坐,下置莲台,双手当胸相对结“说法印”,亦有双手掌心向前于胸前翻举结“说法印”和一手结“定印”,一手结“说法印”等形象。

旃檀像为立像,传说释迦牟尼在世时,优填王用旃檀木按照释迦牟尼的形象雕塑成这样的造像。这种造像左手下垂,这种手势名“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屈臂向上伸,这种手势名“施无畏印”,表示能解除众生苦难。

“不动佛”居东方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造像中阿閦佛的造像与释迦牟尼的成道像颇为相似,坐姿相同,手印也相同,不同之处是释迦牟尼像左手托钵,阿閦佛像左手大拇指和无名指持金刚杵。

阿閦佛为佛教五方佛中的东方佛,因意译为“不动”,又称“不动佛”。据支谶译《阿閦佛国经》,东方有妙喜国土,阿閦佛居之。东方为日出之处,象征万物欣欣向荣,故佛教认为东方为生之乐园。因东南西北中五方佛的名称与中国的五行观念不谋而合,古人对五方佛的认同度很高。据记载,在宋代,供奉五方佛曾流行一时,不仅寺庙供奉,民间也供奉,官场中人对“不动佛”更是情有独钟。

宋代文人叶梦得在《石林燕语》卷五中说:“京师百司胥吏,每至秋,必醵钱为赛神会,往往因剧饮终日。苏子美进奏院,会正坐此。余尝问其何神?曰:‘苍王’。盖从苍颉造字,故胥吏祖之,固可笑矣。官局正门里,皆于中间用小木龛供佛,曰‘不动佛’,虽禁中诸司皆然。其意本亦吏畏罢斥,以为祸福甚验,事之极恭。此不惟流俗之谬可笑,虽神佛亦可笑也。”这段文字讲述了当时官场的怪现象,就是流行供奉仓颉和“不动佛”。仓颉是传说中文字的发明人,古代师爷和书吏奉他为吏神不足为奇。但宋代官府乃至宫中诸司供奉“不动佛”就有些奇怪了。为什么宋代官吏不供奉其他佛只供奉“不动佛”呢?原来,宋代官场冗员甚多,庸官人人自危,一些人望文生义,以为供奉“不动佛”就可保官位“不动”,便在衙门正门中间供奉“不动佛”,其他官员也纷纷仿效,把“不动佛”当作保护神。这种行为十分荒谬,难怪叶梦得说他们可笑了。

打印转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