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造像题材分类及其艺术特征(一)
2009年08月24日 09:37《法音》 】 【打印共有评论0

萨迦贡噶坚参像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肇始于公元7世纪初,此后一直伴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而发展。千百年来,它在继承印度密教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融入西藏本土的传统信仰和民族审美情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造像种类繁多、形象复杂多变是其最为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

藏传佛教以密教为主要特色,密教在宗教实践中主张“即事而真”,提倡以佛陀、菩萨和祖师等为本尊作相应修行而达到与佛教真理的契合,这一旨趣正是影响藏传佛教造像艺术题材众多、造型各异的根本原因。因为按照密教的观点,若要修行,必先造像,所以大量造像相应出现;而修行者根机不同,修行又有高下之分,需要象征不同等级、不同修法的本尊予以引导,于是便有千姿百态的造像应运而生;藏传佛教在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吸收了印度、西藏、蒙古和中原内地的多种地域和民族的信仰内容和神祇,这些又为藏传佛教的形象塑造提供了重要源泉。

藏传佛教造像题材众多,数量十分惊人。据《清内务府各作成活计档》记载,清乾隆时宫廷“造办处”曾按照藏密“六品”(事部、行部、瑜伽部、父续、母续、般若部)的分类要求,为皇宫内苑多处佛堂分别铸造了数以千计的佛像,而且每堂佛像种类、名称都不重复。但我们一般常见的种类约为300至500种。如乾隆时三世章嘉国师主编的《三百佛像集》、二世土观呼图克图撰写的《五百佛像考》所收藏佛像就分别有300尊和500尊。这些造像各有自己的宗教履历、宗教功用和象征其身份和宗教功用的艺术形象。下面笔者将藏传佛教造像归纳为七大类,并对各类造像的宗教内涵、功用及其形象特征分别进行介绍。

一、最具写实意义的祖师像

祖师是藏传佛教尊奉的在修学和弘法上有杰出成就的高僧大德,藏传佛教习惯称之为“喇嘛”,意为“上师”。藏传佛教认为祖师上与诸佛菩萨智慧融通,下能为学道之人授法与印证,所以对祖师格外尊崇,列在“三皈依”之前,奉为“四皈依”之首,由此而形成了藏传佛教祖师崇拜的特有现象。

【头条】:北川灾区国恩寺信众捐助受难于“莫拉克”风暴的台湾同胞

【两岸】:吴伯雄前往佛光山探视收容民众 拜会星云大师

【禅茶一味】:元朝名士倪元镇为茶而绝交  

【素食】:素食新说——研究发现 茄子越老越安全

【觉悟】:培养完美的人格 升华高尚的人品

【一日禅】:寻求痛苦真正因 获得究竟涅槃乐

【心灵物语】:吃西瓜与成功之道

【众生】:商人曹德旺:我佛慈悲

【书店】:李叔同《晚晴集》讲记(赠送齐豫天籁唱经CD)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黄春和 编辑:闫秀勇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