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善寺位于太原市五路东侧的崇善寺街,这里建筑巍峨、景色幽美,文物遗存宏富,特别是大悲殿中雍容华贵的明代塑像和琳琅满目的历代藏经都是我国佛教文化史上久负盛名的文化瑰宝。自明代设僧纲司以来,又是掌管山西省佛教事务的机关,至今仍是山西省佛教协会的所在地。故崇善寺有着“三晋名刹”、“晋源神景”、“会城第一丛林”等美誉。
崇善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崇善寺始建于不晚于宋代,据传初名白马寺,宋元均称延寿寺。其最早的记载见于残存的《元一统志》:“延寿寺在本县(阳曲县)东二里,宋大中祥符三年额。对绝壑,宛若山林间……久废,今有重建寺宇。”明洪武十年六(公元1383年)晋王朱㭎为纪念其母高皇后,令差永平侯谢城奏准建立新寺一所,于是在延寿寺基础上动工扩建,历时8年,方告竣工,晋王赐额“崇善禅寺”。民间传说寺成后曾名宗善寺,后因寺僧不能久居,堪舆家遂建议在“宗”上增“山”,改名崇善寺。寺院总占地面积240多亩,从现存的一幅明代绘制的崇善寺平面图中,可以看到当年寺院的全貌。中轴线建筑由南而北依次为照壁、排梁门、金刚殿等六座殿堂。其中的大雄宝殿面阔9间,高十余仞,四周回廊104楹,“层宇奢侈,博敞宏丽”。六座大殿两侧均有对称的配殿,即东伽蓝殿、西伽蓝殿;罗汉殿、轮藏殿;东团殿、西团殿;东画廊、西画廊;东方丈、西方丈等,以上的正殿和配殿共组成六进庭院,各院分别独立,相互贯通,是我国宫殿式的传统建筑手法,显得气氛整肃庄严,主次有序。在中轴线的两侧各建9座禅院,东侧依次为东新院、会宗院、东厨房、定义院、觉林院、洪济院、云集院、东茶寮,梅檀林、东井亭;西侧依次为西新院、兴善院、西厨院、慈圣院、西茶寮、选佛场、常乐院、法林院、西井亭。明代人对崇善寺的评价是:“规模宣序,俨若仙宫,不唯甲于太原,诚盖晋国第一之伟观”。
然而胜地不常,盛景难再,五百年后一场大火使崇善寺从巅峰跌入低谷。清同治三年(1964年)十月十五日午时寺中突然火起,火随风势讯速蔓延,寺前半部分倾刻化为灰烬,火扑灭后寺院一片狼藉,仅留下寺后的大悲殿因与前面有围墙相隔而幸免于难。光绪八年(1882年)山西巡抚张之洞在崇善寺废墟上兴建了文庙,从此,崇善寺只剩下大悲殿一组建筑,约占原寺总面积的五十分之一。
崇善寺千钵文殊菩萨像(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提供)
现存的崇善寺占地约3000平方米,有山门、钟鼓楼、大悲殿等主要建筑。山门为无梁密檐式,绿琉璃瓦覆顶,面阔3门,辟3门,中门额书“大悲胜境”,左门额书“宗唐遗址”,右门额书“晋源神景”。门外月台上的两尊明代铁狮古朴威猛,铸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钟鼓楼亦为明代创建,楼悬大钟为明代正德元年(1506年)铸造,通高两米,外径1.8米,传说重9999斤。寺内主体建筑大悲殿创建于洪武十六年至二十四年,明成化、嘉靖年间曾两次部分修葺,至今大部分构件仍是洪武年间原物。殿前月台平阔,殿宽7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黄绿琉璃瓦剪边,通高约20米。大殿气象雄浑,形制苍古,殿内平棋彩绘,华丽辉煌,为明代木构建筑的代表作。
大悲殿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建筑艺术,而更为重要的是它的雕塑艺术和佛藏典籍。大悲殿火后余生,又经历了近现代的战火,但殿中的三尊菩萨立像仍闪烁着艺术的光辉,连同民国以来从太原各大寺院移置来的佛像,总数达百余尊,因此人们把大悲殿誉为“佛教雕塑艺术博物馆”。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殿中心须弥座上的三大士贴金立像,其塑造年代约在明洪武十六年至二十四年间,距今已有600年历史。三像通高均在8米以上,身后背光美轮美奂,形象高大雄奇,身姿秀美庄严,面相婉丽圆润。从宽阔的前额、慈祥的眉宇、到和善的目光、微笑的神情无不显现着雍容华贵、大慈大悲的神韵。其雕塑风格基本继承了唐代饱满丰硕的风格,同时又具有纤细工丽的时代特色。正中的一尊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左右各有20只手臂,每只手心有一眼,手持各种法器及高托日、月,表现了佛教文化艺术的丰富想象力和高超的象征意义。左侧是普贤菩萨立像,形象矜持温婉,宛若常人,与神奇的观音菩萨塑像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右侧是千手千钵千释迦文殊菩萨立像,其身后由无数手臂组成相轮,每只手中都托着一只金钵,每只金钵中都端坐着一尊释迦佛像,而且每尊佛像都精雕细刻,一丝不苟,不愧为我国佛教雕塑艺术的杰作。另外,殿中还有木雕韦驮立像,木雕文殊菩萨出山像、缅甸玉佛等姿态各异、材质不同的雕塑艺术品,其雕工之精,造型之美,都为我国佛教雕塑艺术增添了无尽的光辉。
大悲殿又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藏经收藏地,它以收藏宏富、版本珍稀而闻名于世。据统计,殿中现存自宋代以来的各种刻印、抄写的经书达3万余卷,其中仅宋、元、明的经书就达2.1万卷,而且保存完整,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就其收藏种类而言,从北宋到南宋、元、明、清、民国和建国以来的各种藏经都有收藏,几乎包罗了我国木版印刷藏经以来的各种重要版本。就其价值而言,共中不乏名贵版本,特别是宋版藏经。如北宋时期刻印《崇宁万寿藏》现存17卷零18页,印本为折本式,天地宽广,疏密得当,刻工精良,是难得一见的珍本。另一收藏珍品是南宋的《碛砂藏》,其始刻于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直至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才全部刻完,共有591函,6362卷。大悲殿现存《碛砂藏》共有562函,4846卷,仅缺29函,1716卷。其它还有元代《普宁藏》、明代《南藏》、《北藏》、《武林藏》、清拓泰山经石峪《金刚般若经》、明代金书《华严经》、明代血书《华严经》等等。这批历代刻印、抄写、拓印的各种佛教经典是我国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哲学、文学、书法、印刷术的历史文物。
作者:马晓东 编辑:闫秀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