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应寺元代石狮
妙应寺意珠心境殿前,摆放着一对石狮。此对石狮的造型均为卧式,双狮转首对望,毛发散披,脊背弯曲,体形为写实风格,与我们在园林和府中看到的明清时期臃肿肥胖、头大身小的狮子风格迥然不同。以狮头为前方,左为母狮,爪子下按着一只小狮子;右为公狮,足踩绣球,这也与明清时期的左公右母不同,体现了元代石狮特有的风格。目前,元代石狮在北京地区保存极少。这对石狮于1986年从东城区麒麟胡同迁来,当时两座石狮的残损情况十分严重:公狮的头部、鬃毛等处残损;母狮面部损毁,模糊不清,右前腿所踩小狮子也仅存四条腿,为更好地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文物部门聘请了国内顶尖的文物专家对石狮进行了部分修复,并实施防风化处理。时至今日,这对石狮仍耸立在妙应寺院内,仿佛向来访游客讲述着北京的发展与变迁。
独具特色的绘画——清代唐卡
唐卡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一种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在妙应寺具六神通殿内两侧,悬挂着8幅清代唐卡,分别为绿度母、千手千眼观音、大白伞盖佛母、无量寿佛、战神巴丹玛奔、狮面佛母、马头金刚及大威德金刚。这8幅唐卡构图严谨、画工精细、神态逼真、身体各部位比例匀称,令人叹为观止,体现出较高的清代宫廷绘画的艺术水准。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
此佛像在妙应寺的藏传万佛造像艺术展中展出。佛像左手持禅定印,右手持触地印,双腿结跏趺坐,为释迦牟尼佛的特征。此尊佛像双眉高挑,眼窝较深,鼻梁挺直,嘴小唇厚,五官比较集中,面呈女子妩媚之相,为典型的尼泊尔风格。佛像的躯体健壮饱满,肩宽胸阔,衣饰简洁朴素。手、脚雕刻细致生动。整尊佛像铸胎厚重,人物造型生动,做工精美,体现出元代的造像风格。
充满传奇色彩的宝物——罗德俊手书
妙应寺里不仅仅保留着关于藏传佛教的各种藏品,还有一些充满传奇色彩的宝物,它们的发现,本身就带着浓重的传奇色彩,背后的故事也引人入胜。罗德俊手书就是这样一件藏品。
这一封署名为罗德俊先生写的手稿,是1978年大修白塔时,施工人员在塔顶天盘内的一个夹缝中发现的。这封写于民国时期的手稿纸质也因年代久远而发黄,但其上面的字迹仍清晰可辨,记述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侵占我国华北、华中及华南大部分领土的事实。
这份手稿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却用饱含义愤的言辞,控诉了日军侵华所犯下的种种罪行,通读此手稿,仿佛又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罗德俊先生的手稿在控诉日军暴行的同时,也表达出了作为当时一个北京普通百姓的心声,即希望战争尽快结束,希望和平早日到来。
作者:李倩 编辑:闫秀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