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农历七月七日《毗耶娑问经》、《大哀经》始译纪念日

2013年08月13日 08:57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一、《毗耶娑问经》始译纪念日

《毗耶娑问经》书影(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2013年8月13日,农历七月七日,是《毗耶娑问经》始译纪念日。

《毗耶娑问经》,二卷,瞿昙般若流支译,与《大宝积经·广博仙人会》属于同本异译。菩萨方便摄化众生,必以大悲引邪从正,毗耶娑仙即菩萨之化身。为导群迷,令识因果,将诸异见至如来所,归命咨启,听闻正法,因其请说,即以名经。据《开元释教录》记载,东魏兴和四年(即梁武帝大同八年,公元542年)七月七日,在魏尚书令仪同高公第开始翻译此经,三十日后译成,沙门昙林笔受。

般若流支,梵文音译,意译智希,又称般若留支、瞿昙般若流(留)支、瞿昙流(留)支。南印度波罗㮈城人,姓瞿昙,婆罗门种。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来中国,在魏都邺地,于五三八至五四三年间,与昙曜、菩提流支共译出《正法念处经》《顺中论》等十四部八十五卷(据《开元释教录》记载,所译经论共十八部九十二卷),其后不知所终。

二、《大哀经》始译纪念日

《大哀经》书影(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2013年8月13日,农历七月七日,是《大哀经》始译纪念日。

《大哀经》,八卷,西晋竺法护译,是《大方等大集经》之“序品”与“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之别译本,分为二十八品。惠帝元康元年七月七日开始翻译此经,八月二十三日译毕,见竺道祖《晋世杂录》及《僧祐录》;历代经录所记卷数不一,或分六卷,或分七卷。《大方等大集经》共六十卷,北凉昙无谶等译,简称为《大集经》,大集部诸经之汇编。佛陀于成道后第十六年,集合十方佛刹诸菩萨及天龙鬼神,为彼等宣说十六大悲、三十二业等甚深法藏,以大乘六波罗蜜法以及诸法性空为主要内容,兼含密教说法及陀罗尼与梵天等诸天护法之事。除“空”之思想外,有浓厚之密教色彩。

竺法护,西晋高僧。法护祖先为月支人,世居敦煌。八岁出家,师事竺高座,遂以竺为姓。性纯良而好学,每日诵经数万言,博览六经,涉猎百家。当时中原地区虽然礼拜寺庙、佛像,然而大乘经典未备,法护立志西行,遍通西域三十六国语文,泰始元年,携带大批经典返回东土,居于长安、洛阳,专事译经,精勤行道,广布德化,时称月支菩萨、敦煌菩萨。太康六年,法护译出《正法华经》,国人始知观音之名。据《出三藏记集》记载,法护译经共有《普曜》《大哀》《持心》《贤劫》《维摩》《无量寿》《正法华》《度世品》《首楞严》《光赞般若》等大乘经典一五四部、三0九卷。《历代三宝纪》依诸经录而增列法护译作为二一0部、三九四卷,《开元释教录》则删减为一七五部、三五四卷。

[责任编辑:印媛] 标签:毗耶娑问经 大哀经 般若流支 竺法护
打印转发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