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玄奘法师传》:玄奘的少年时光

2013年05月14日 09:13
来源: 《玄奘法师传》 作者:慧立法

 摘自:慧立法 著 《玄奘法师传》 华文出版社 2011年10月

阅读提示唐代高僧玄奘正是此时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佛教文明在东方复兴的重要使者。玄奘为了“去伪经,求真经”,孤身西行印度求法,一路上他历尽艰辛,忍受饥寒,越沙漠、度雪岭、斗盗贼,可谓九死一生。他用自己的双足,开创出了一条从中国经西域、波斯(今伊朗),到印度全境的文化之路。

玄奘法师,俗姓陈,单名一个袆字,生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河南陈留(今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陈河村)人氏。他是汉朝太丘长仲弓的后裔,曾祖父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以学优出仕北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河南省洛阳);父亲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博览经书,为时人之所景仰,曾做江陵的县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托病不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称赞他的志节。陈惠共生四子,奘师是他的第四个儿子。

奘师自幼年就具有高尚的品格,聪明而有悟性,和其他同龄的小朋友不一样,他特别喜欢看书。虽然年纪小看不懂,但是他常常会缠着父亲问个不停。陈惠没有想到这个小儿子这么聪明,自然也乐于每天教他读书识字。到了七、八岁时,奘师已经跟着父亲读了不少书。八岁那年,父亲开始教他读《孝经》。有一天,当父亲讲到“曾子避席”时,奘师忽然整衣而起,父亲问他为何起立时,他说:“曾子闻师命而避席,我做儿子的今奉慈训,又怎么可以坐着不动呢?”父亲听了很高兴,知道他日后必成大器,于是更加认真地教导他,除了《孝经》,还仔细教他其它的经典。

自此以后,奘师在父亲的熏习教导下,崇尚古圣先贤,不是雅正的典籍他不看,不是圣哲的风度他不学。同时,他不喜欢结交爱嬉戏的童友,更不喜欢逛游街市,即使门外锣鼓喧天、百戏杂陈、士女云集、热闹非常,他也能毫不动心、一心只用功在书本上埋首攻读。除此以外,奘师从小就有很好的修养,平常总是温和待人,做事淳厚朴实而谨慎。

奘师的二哥陈素先出家,法号长捷,住在东都洛阳的净土寺。奘师十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他便跟随二哥一起住在净土寺,早晚诵习佛经。

奘师十三岁时,正值隋炀帝下诏,要在洛阳招考,剃度一十四人出家为僧。奘师因年幼不能应试,被摒于公门之外。这时负责度僧的大理寺卿郑善果见他徘徊不去,便问他是谁家的孩子,奘师自报家门后,郑善果又好奇地问道:“为何在此徘徊,是想要出家吗?” 奘师立即回答说:“是的,可是我学习佛法的时间很短,功力还很浅,所以没有资格去考试。”“那你为什么想要出家?”大理寺卿追问。“为了继承如来的志业,将遗教发扬光大。”奘师昂然答道。

大理寺卿听后大为惊叹,加之见他相貌不凡,为了嘉奖奘师的大志,大理寺卿破格录取了他。过后,大理寺卿对属下解释说:“文字记诵的工夫容易练成,但是先天的风骨难得,如果剃度这个孩子,将来他必定会成为佛门中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现在看来,郑善果确实有知士之鉴、知人之明,绝非浪得虚名。

奘师出家以后,继续与二哥同住在净土寺。在净土寺时,奘师听慧景法师讲《涅槃经》,好学不倦,甚至废寝忘食。之后他又随慧严法师学《摄大乘论》,兴趣极为浓厚,那时候他一听就懂,再看一遍之后便永不再忘。大家对他的才智都很惊异,于是只要遇到不理解的地方都跑去请教奘师,甚至不久以后,只要大家在课堂上有听不明白的,下课后就请奘师到讲台上帮大家再讲一遍。因此,奘师的声名很快就传遍了洛阳,这一年奘师才十三岁。

不久以后,隋朝没落,天下沸腾,到处兵荒马乱、尸骸遍野、烟火断绝。当时的奘师虽然年幼,但也看出时局的纷乱与不安,他眼见洛阳的衣冠仪礼尽失、几乎快成了贼寇的巢穴,就动员二哥说: “这里虽然是我们的家乡,但天下这么乱,我们不能留在这里等死。听说唐主李渊攻占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他一向很爱护百姓,受到百姓欢迎,也许我们可以投奔到那里。”长捷法师同意了,带着奘师离开净土寺,奔向长安。这一年,奘师十七岁。

这时正是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朝初创,四方都在用兵。李氏父子忙于争夺政权,从而不太重视提倡佛教,因此偌大的京城里面竟然找不到一个讲席。奘师本意是来长安求师问道,到此一看,不免心生失望。

[责任编辑:马本州] 标签:玄奘法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