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七次盛大迎请佛指舍利
2008年08月07日 14:28  【

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的迎奉佛骨,即是他具有代表性的崇佛活动之一。这年九月,僧人智琮、弘静朝见高宗,谈及阿育王塔年久失修,急需要维护,甚至重建。高宗慨然应允,于是敕令雕造与其等身的阿育王像,急从库藏先拨银五千两。绢五十匹,以备修补寺塔之急需。而后又使常侍王启德送绢三千匹,以充供养。 

显庆六年(公元六六○年)春三月,下敕命智琮、王长信,奉取舍利,迎往东都洛阳。智琮、慧辨领圣命赶到法门寺后,不敢稍有耽误,遂即进入塔内,跪拜在塔心佛室的释迦像前,专心致志,诵经施法。行道许久舍利未现。于是又施新法,在臂肘处放上火红的炭块,虽皮肉烧得焦烂,吱吱作响,仍专心致志,稳如盘石地念诵经咒。或许精诚感动了佛祖,忽闻塔内释迦高大的像下发出“啪啪”的振裂之声,寻声望去,但见瑞光流溢,霏霏上涌。次日早上,异光果然托起舍利一枚,殊大于粒,光明鲜洁。仔细观看,又获七粒。待把它们全部放入盘中。奇异的现象又发生了,祇见其中一粒绕着七粒渐渐转动,愈转愈快,形成一个彩色的光环,熠熠放光,炫眼耀目。 

智琮、慧辨等大喜过望,马上起草奏文,将求奉舍利的瑞状一一向高宗禀报。高宗又敕使常侍王君德施送钱帛,并令“可即开发,出佛舍利以流福慧。” 

开启塔日,二十多名高僧、敕使一同下入石室,隆盛地取奉舍利。这次从塔下迎出的舍利,再不是虚无飘渺的瑞像幻影,确确实实是一有形之物。参加迎奉的高僧道宣律师——律宗的开创者、佛史专家,在他的鸿篇巨著《广弘明集》、《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中,对佛舍利作了详尽的描述:“其舍利形状如小指初骨,长寸二分,内孔正方,外楞亦尔,下平上圆,内外光净。以指纳孔,恰得受指。”宣律师得敕送佛骨之便,亲自以指相试,因此有“恰得受指”之句,他的叙述,生动、形象、具体。此后,无论道俗都认为,法门寺佛舍利就是佛真身指骨。 

这次迎奉,由法门寺经长安往东都洛阳,路途虽数百里之遥,但京城内外,百余里途中,道俗士民络绎不绝,往来欢庆,称颂佛德,都急欲一瞻佛祖灵身。 

显庆五年(公元六六○年)三月,舍利到东都,被迎入大内供养。皇亲国戚、宫人嫔妃争与施奉金银珠宝。在此之前,舍利盛放在石函之中,道宣律师曾感叹:“如何狭陋若此?”可能高宗对这类建议已有所耳闻,这次专为舍利造金棺银,“数有九重,雕镂穷奇”。质地换作最珍贵的金属,形制也成了中国传统的葬具——棺。高宗的皇后武则天也施舍了所寝衣帐、直绢一千匹。 

经过近四年的供奉,直到龙朔二年(公元六六二年)二月十五日。僧智琮、弘静、道宣等京师诸高僧奉旨,与法门寺僧人及宫人数万人,送回了佛指舍利,重掩藏于塔下石室之中。文献中对舍利指骨送还寺塔记载过略,但记录佛指舍利入塔时,诸等人众多至数千,可见当时送还规模一定不小,或许还举行了隆重的法事活动。 

这次迎奉佛骨,是第一次迎往京师,高宗亲自施舍金棺银,应该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从时间上看,长达四年,在历次迎奉中,位居第一。迎奉规模也可与武后、懿宗两次相比,而且雕立造像,修葺塔寺。令举国轰动、朝野欢庆的佛指舍利,也从虚无飘渺的层层迷雾中,显露了它的“真容”。 

作者: 果 藏   编辑: yunw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