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政治文化背景,连“三教合一”都少见,为何五层寺以“五”行天下呢?笔者以为有四点理由。一是五层寺独特的地理景观。如前所述,整座山下大上小,山有五面,呈五个台阶状,状若一个巨大的擎天地塔。山皆天然形成,绝非人工斧造。围绕五层山四周,有四山如龙,一龙前瞻,一龙后顾,左右两龙回首仰望,将五层山紧紧护卫。护卫之中,五层山下有一山,形如巨印,名印合山。印合山下有一钻山凤,凤托巨印,钻山凤与西护卫龙之间有一圆包山,状若宝珠,呈自然的龙凤戏珠图。五股清泉清甜甘洌。苍穹下,山水间,云蒸霞蔚,苍松古柏,拥绿叠翠。奇花异草,飞醇流香,鸟儿鸣唱,“天下好山僧侣占”,这般奇山妙水岂有无人占之理。“五层寺”以佛为主,佛得了先机。二是佛的包容。五层寺以寺行的宗教道场,寺内供奉五家,日常管理都是寺庙僧人。僧人的手、信佛的手点燃了道、儒台前的香烛。这不能说是僧人为了从道兄、儒友那里获得几个子儿。三是中国五字文化的影响、渗透。中国文化对“三教”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四是独特的政治背景。五五相聚、五五相融的背后透射出一个共同的东西。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深层的原因,即为聚五、融五的内核。五重殿阁有一个“三义殿”,它代表“皇”。三义殿供奉刘备、关羽、张飞。书籍、戏曲这些古代文化主要的传播方式,最大限度地传播了尊刘贬曹的思想,在民间形成了尊刘贬曹的风尚。尊刘贬曹由来已久,它形成了民族文化鲜明的爱憎性格。刘备成了汉文化正统统治的代表、皇权的象征。五层寺“三义殿”因为刘循、刘备“水淹涪城,兵屯五层”的史实(见《三国志》),人们塑像而留下纪念。关羽没有在此活动过,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一连,还是说得过去的。刘备是仁德的象征,关羽是忠义的象征,张飞是勇猛的象征。从古至今,人们尊重、仰慕刘、关、张。民族文化的亲疏情结在这里自然得以体现。但这里如果再供个智慧忠诚的诸葛亮,则未免太牵强,故而有此“三义殿”。三义殿所在,对于其它几家而言,就是一个政治所在。刘备是政治中心,是一面旗帜,是一个“庇护”所在。这面旗帜可以穿越历史。五层寺有一副古联,联曰“一印高悬,一切峰峦皆处下;五泉上涌,五层楼阁独居尊。”联文对仗工整,写景贴切,构思巧妙,气势雄伟。其“独居尊”就是对“三义殿”极好的注脚。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告诉我们,宗教存在于一定社会中,它与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构成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这种体系是构成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层建筑中,政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观之,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政治,为政治服务,为统治服务。正因为有了刘备这面旗帜,各家虽有纷争,但都有进入和存在的理由。佛、道之争不过是宗教形式的分歧。佛、道都在配合封建伦理学说,巩固封建程序,维护纲常名教,这是一致的。至于儒,本身就是堂而皇之登上了统治思想的宝座。皇临而儒随,这是很自然的事。至于冥,无非是十殿里上刀山、下油锅、五马分尸、开肠剖肚、抽筋扒皮一类血淋淋、阴森森的恐怖所在。而得到这些享受与待遇的,无非是一些世间恶人。它表达的是惩恶扬善、劝恶从善的思想。善恶有时代的内容,也有超时代的内容。它甚至可以不表现内容,只表现结果。这样,在哪个社会的统治者眼里看来都是符合他们的需要的,他们都喜欢。每个社会都需善、爱善,这也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至于佛、道、儒与冥虽有不同,但却都有相同之处,如“善”,都有那层意思。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五五相聚,五成五行,五五相争,五五相融。矛盾的几方构成运动的整体。它以自然为基础、为土壤,“五”的哲学思想为根基,“五”字文化为种子,五家为中心,皇为核心,佛、道、儒、冥都为统治阶级服务。佛、道、儒虽有纷争,但大目标一致,故相聚相融。
五层寺“五”字文化,表现出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放射出闪亮耀眼、异彩纷呈的光芒。这一奇特的五字文化景观值得人们关注,其意义十分重大。它对于我们今天改革开放,加入世贸后,面对多元的外来文化,以本土的、传统的文化为根基,吸收外来文化,发展有益的、多元的文化不无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