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说实话,我还是更欣赏后面那个故事,这个故事出自《孔子家语》(关于《孔子家语》,可能也有诸多争议之处,但我个人比较欣赏,所以对于其中的故事,也都非常认可)。在这个故事中,无论是孔子还是颜回,其境界都比较高。须知孔子被世人奉为圣人,在中华民族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其影响力堪称无与伦比,在这一点上,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持怀疑态度,其人格魅力、思想内涵,深深影响了中华文化圈。而颜回作为孔子生平最得意的弟子,也被世人尊为圣贤(名号虽然有所变化,但对其人格之尊崇却完全一致),其中又以“亚圣”最为流行。所谓“亚圣”,就具体个人而言,就是说颜回之境界,仅“亚”于孔子这位“圣人”,而在其余弟子之上(孔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要知道这七十二弟子,都被后人尊为贤人,其境界仅次于圣人,而颜回作为七十二弟子中最出类拔萃的弟子,则更被尊为亚圣,其人格境界可想而知。如果不是颜回英年早逝,完全可以继承夫子大业,成为夫子之后另一位圣人,夫子生前就曾多次感叹过);就人生境界而言,“亚圣”高于“贤人”,仅次于“圣人”。我个人感觉,如果用佛家相应名相来表示,则“圣人”相当于“佛”,“贤人”相当于“阿罗汉”,而“亚圣”则类似于“菩萨”。当然,这一点纯粹是就阶位而言,如佛经所说,很多菩萨都已于无量劫前成佛,只是于某一世间示现为菩萨,如“观世音菩萨”即是如此,就这一点来说,两者并不能完全等同。但若仅就修行阶位来说,则“菩萨”与“佛”之间仍有一定距离,“圣人”与“亚圣”也是如此。其实,“亚圣”也是“圣人”(这一点佛家也类似,“菩萨”与“佛”一样都是圣人),只是“亚圣”有待完满,仍有提高之余地,比如“圣人”能够始终安住于“圣人”境界之中,而“亚圣”则无法始终如一,这一点从《论语》相应条目中就能看出来,“三月不违于仁”、“不贰其过”,这些都是最佳例证。而颜回之所以只是“亚圣”,与其年岁也有关系,如果不是英年早逝,颜回之境界,绝对不会止步于此。在颜回生前,夫子已经将很多事业交付于他,这一点又类似于佛家之衣钵弟子。就这一点而言,夫子与颜回之间,其相知程度绝非世人所能想象者。
所以,《孔子家语》这个故事有那么几层意思:
其一,夫子与颜回之间之相知(也可以说是夫子之自信,对其教育成果之自信,对其弟子心性之自信)。这一点就像戒忍大和尚所说,他与明禅法师之间,相知程度绝对远超他人,所以即便有人在他面前诽谤明禅法师,大和尚对明禅法师之信心,都不会有丝毫动摇,这就是大智慧,也是师弟子之间相知之自然显现。
其二,颜回之胸襟气度或人格魅力。首先表现在他能坦然吃掉染了灰土的米饭,一般人谁能如此自然,如此无愧于心?其次,当夫子表示要用米饭祭祀上天之时,颜回当即说明情况,免得用不洁米饭祭祀,留有遗憾。如果夫子没有提出这一要求,恐怕颜回不会说出此事,因为在他心中,这一行为根本没有任何负面影响,所以事情过后,就如清风过耳,心中不再有任何痕迹。在这种情况下,万一其他弟子(比如故事中之子路)看到此事之后,或许还会在夫子面前说出此事,在一定层面会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对于这些“后果”,颜回根本没有任何顾虑,或者说在他心中,从来没有这些想法,这就是颜回的境界。
其三,夫子之方便权巧。子路提出疑问之后,夫子依然相信颜回,但为了让其他弟子心悦诚服,所以不得不考验颜回。换成一般人,恐怕会当面质问颜回,无论是在大众集会之时,还是单独相处之际,都有可能单刀直入。但这种方式,对于圣贤来说自然不在话下,不会有任何负面影响,但若是一般人,境界不够,恐怕就会带来负面影响。夫子虽知颜回不会在意这些事情,但依然选择了迂回战术,这就是夫子之方便权巧。夫子说要用这些米饭祭祀,因为他知道,颜回“私自吃饭”之事,如果真有内情,肯定会因此说出来,要知道,颜回深得夫子衣钵,对于礼法等也都烂熟于心,自然知道不洁之米饭,不能用来祭祀。果然,当夫子提出这一要求之后,颜回当即说出此事,于是乎,事情水落石出,大家皆大欢喜。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故事,以及我的一己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