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全国佛教界高扬“人间佛教”的旗帜,发扬“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优良传统,响应党和政府关于加强发展慈善事业的号召,以最直接、能被社会最可接受的方式,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这一发展方向受到政、教、学三界以及社会民众的普遍认同、赞叹和大力的支持。
随着佛教慈善事业地不断展开,许多佛协与寺院成立了专门的慈善功德会,为慈善公益事业的有序展开、规范化动作奠定了基础。如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重庆佛教希望工程委员会、重庆佛教协会慈善功德会、河北佛教慈善功德会、山西五台山佛教慈善功德总会、香港慈辉佛教基金会等,今年台湾慈济功德会又在大陆注册了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
进入新世纪,中国佛教与宗教公益事业稳步推进,日益成为慈善救灾及公民社会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大灾有大爱,2008年,在接二连三的重大自然灾害危机,特别是汶川地震面前,许多法师和宗教界人士亲赴灾区,以无边大爱的精神为灾区人民提供物质和精神救助,在救灾、灾后重建等领域积极努力,以各种方式,通过不同的渠道,为抗灾救灾工作做出贡献。截至到2008年6月下旬,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佛教界捐款折合金额近4亿人民币,而什邡罗汉寺禅床上呱呱落下的108个婴儿更成为抗震救灾中最感人心田的一幕,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感人篇章,展现了当代中国佛教的风貌,赢得了社会的美誉。
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齐晓飞表示,佛教界积极投身赈灾救难的慈善事业,有其优良的慈善传统、深厚的基础和长久的累积,有较高道德感召力与社会公信度,并非从天而降。佛教界乃至宗教界在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方面有自身特殊优势。慈善使宗教的社会关怀找到了由以落实的途径,从而彰显出自身的社会价值。齐晓飞强调,由于我国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需求诸如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医疗和康复、教育等诸多方面的缺口很大,所以佛教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有很大的空间。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佛教界的善举,有力地实践了“人间佛教”的精神,向社会各界展示了中国佛教的慈悲济世的襟怀与风貌,事实证明慈善事业是佛教工作的一大特色,是弘法利生的一个窗口,在灾难危机面前感染与动员了更多的善心人士参与到公益事业之中,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体现,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次论坛的主题就是“灾难危机与佛教慈善事业”,具体包括“佛教界四川救灾经验与启示”、“大陆佛教慈善事业的模式与实践”、“佛教慈善的思想和意义”、“大陆宗教慈善事业的政策与现状”、“宗教间慈善的经验交流”等5个议题。
通过总结灾难危机中宗教组织特别是佛教团体的救灾经验,本次论坛将积极引导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积极探索佛教慈善的新模式,不断拓展佛教服务社会的功能,拓宽领域,鼓励佛教组织及其他宗教组织团体在现实社会中利益众生,为造福社会、服务众生做出贡献。同时,通过明年即将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平台,发掘佛教关于慈善与公益事业方面的深厚资源,努力促进佛教慈悲观念与社会进步的融合,实现佛教慈善公益事业在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