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贼》与佛的一次美丽邂逅
2008年02月02日 10:01海上莲  【
相关标签

我觉得冯小刚在本片中所追求的境界,十分的类似于佛教中的某些教义,作为信佛的冯导想通过电影来宣扬佛法,他在有意识的把观众引向这条道路——与众生十分接近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阐提皆得成佛”、“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等理论和“顿悟成佛”的思想,让观众与“佛”来了一次近距离的美丽邂逅。我们可以在影片中看出这种影子:影片开头雄伟神圣的拉卜愣寺的全景关照、罕见的天象(据说被称之为“雅各天梯”的)、女主角和人群在寺庙前虔诚的顶礼膜拜的多角度的速写、傻根和他那群专靠修建庙宇吃饭的手艺人、苍凉荒漠的高原与群山,甚至是傻根与狼群在高原上和平共处的情节刻画,也象是导演的刻意安排———有意的渲染一种类似于宗教的神秘氛围。那么导演为什么要在影片中宣讲这些东西呢?简单的来说,他之所以宣扬这些,那是因为导演认为影片中的人(甚至于观众)有被教化的必要:王薄与王丽,一对身怀偷窃绝技的贼夫妻,整日游手好闲,不事劳动,专靠非法占有别人的财产过活,且在精神上有着一种上等人的优越感(比如王薄对别墅门卫的训斥和对傻根的居高临下),这不能不让人气愤。至于另外一群毫无人性的盗窃团伙和半路杀出的抢劫犯自然也是我们所痛恨的对象,还有富商的为富不仁、门卫的奴颜卑骨……这一切无疑是“恶”的

中国人讲究的是“仁、义、礼、智、信”,佛家更注重“明心见性”的修行方法,因此,上述的“恶”无疑需要感化。冯小刚在这里选择了佛教,自然有他的道理。佛教是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单从中国古代文学来看,其受佛教的影响就十分的巨大,尤其是其诗歌一脉。从魏晋的玄言诗到南北朝的山水诗再到唐诗宋词,我们都可以看出这种影子来。谢灵运“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李白“学道北海仙,传书蕊珠宫。丹田了玉阙,白日思云空。”(《访道安陵遇盖还为余造真录临别留赠》);王维“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我们可以看出,佛家的某些教义常常暗合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某种精神追求,冯导自然也概莫能外。佛家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菩提般若之智,人皆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佛”。《楞伽经》“佛凡一体,染迷净悟”的思想,更突出了一切众生生来就具有清净的如来法身。这就给王薄王丽之类的“幡然悔悟”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可能性的前提。其实众生与佛的区别往往只在一念之间,未必要在巍巍庙宇苦苦修行,俗话说“大隐隐于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又给王薄王丽之类的“幡然悔悟”提供了一个方法论的指导。那么,冯导又是如何让他们“顿悟成佛”的呢?我们看到,在影片中,王薄与王丽的“顿悟”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的,除了他们自己内心的“善”(关于这一点,导演是用了心的,如选用极富亲和力的刘德华和刘若英来演男女主角),外因的指引更是功不可没的。对于王丽来说,腹中的孩子是促使其转变的第一个因素。在富商家做家庭教师时,她还极尽阴险狡诈残忍之能事。当得手之后逃离途中的几次呕吐让她知道了自己已经怀孕,这时候她开始“放下屠刀”了,虽然还没有“立地成佛”,但至少也有点“顿悟”了。于是她与贼性正浓的王薄的矛盾产生了,并提出了分手。在拉卜愣寺,她虔诚的跪在朝拜的人群中,随着镜头的不停的晃动与旋转,我们看见的不再是一个女贼,而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一个充满母爱的女人。

   编辑: 小勇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