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台湾佛教之困境
2007年07月29日 10:49香港宝莲寺 】 【打印共有评论0

对此,佛教界和学术界有人开始反思佛教世俗化现状同对人间佛教思想的曲解是否相关。温金柯先生就认为浅化的菩萨道,是俗化的佛教的土壤和促进剂,今天台湾佛教界俗化浅化的风气弥漫,与这样将“人间佛教”庸俗化的思想不无关联。

也有许多学者指出当前台湾佛教在向世俗社会快速普及的同时,产生了“边缘化”问题,所谓“边缘化”,就是偏离佛教深层义理精神,仅仅满足于在社会层圈和文化层圈中较为浅层和表层的效应,而在深层的佛教义理精神上却没有什么更深的突破。比如开展得轰轰烈烈的佛教环保运动,其时所做的工作也仅限于资源回收、植树、爱惜物品等等社会上早已有之的活动,而没有更加全面深入根本性的环保理念和行动。更少有深入的教义作为佛教环保工作的理论支持,大部分的佛教环保工作,都仅仅停留在“惜福”、“护生”等旧有的理念之上,而这些都是社会上已经行之已久的理念,看不出佛教的创建在那里,只是跟着时代的后面走罢了。没有突破性的思想作为理论后盾。

再如对佛教戒律的现代转化,现在佛教界所作的仅仅是对那些对不合时代的规范与戒律重新加以检讨,以求得被动的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而这不过是对现代社会的被动应对和机械便宜的组合。而对于像是妇女解放、死刑、自杀、坠胎、安乐死、器官捐赠等等现代社会中不可回避的社会现象,根本没有纳入到佛教教义系统内部进行创造性转化,更不要说将现代社会的新知纳入到戒学体系中重新给以诠释。在佛教事业一片繁荣的表像之下,并没有什么新的佛教理念,更看不到什么佛教义理上的整合创新。

在缺少佛教义理创新诠释之外,内证精神的缺失也是导致当前台湾佛教过度世俗化的重要原因。在佛教事业表面繁忙热闹的大场面下,恰恰缺少了作为佛教根基的修证法门。在台湾,越来越多的人对佛教的过分世俗化产生不满,而涌动着一股厌弃世俗化,向传统修证道路复归的潜流。这从最近十年来藏传、南传佛教,以及标榜修证法门的新兴宗教和宗派在台湾快速发展可见一斑。因此有学者呼吁强调佛法与世间不共的地方,即是佛教独特的修证精神,以及由此所开发的独特智能。在短短的十年中,惟觉法师的中台山迅速崛起,成为当今四大山头之一。

1996年夏天,有132名大专青年在中台禅寺出家,成为举世震惊的“中台山事件”。是年,耐人寻味的是,与世俗社会保持紧密联系的佛光山突然宣布“封山”,以潜沉下来充实内部。从这一系列迹象中,不难看出台湾佛教界对内在修证道路的复归。佛教是重自内证的宗教,它以自觉觉他为核心,它不是简单的经由宣誓入教、信守戒条就能够将佛陀出世的本怀彻底地显露出来。三宝的住世不是佛像、经典、僧侣等象征性的存在就能充足,而必须是不断有人体解佛法、修证佛法、以慈悲与般若化世、这才是真正的三宝常住。故佛教之权威性与合法性,也就必须建立在证悟的基础之上。

因此即使一个地区皈依佛教的人数众多,但却普遍地不解佛教义理,不知修证之道,那么这个地区的佛教之兴盛,绝不等同于佛法之昌明。在这样的情况下,佛教以其贫乏的内涵、空洞的教理,即便是表面上看起来再兴盛,只能加速佛教的俗化浅化,乃至变质成不折不扣的世俗团体。这样即使信众规模再庞大,水陆法事再热闹,佛教事业再兴盛,都无补于佛法衰亡的事实。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刘光育 编辑:梅文惠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