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日据时代,中国南方的佛教仍继续传入台湾,并在台湾生根、发展。如法云寺系统的开山觉力禅师就是于一九一二年由闽南的鼓山涌泉寺来台的,缔造了台湾佛教的一大系。而对日本佛教的精神有较多了解和认同,并真正可能发挥日本佛教影响的应是留日的学僧,但他们回台多在日据时代的末期,光复之后,国民政府和当时台湾思想文化界主流又刻意的压抑日本化倾向,使得这些人的影响力未能充分而明显的发挥出来。因此我们可以说,直至光复之初,台湾佛教基本上仍是中国的南方佛教,也就是“明清佛教”的遗绪。
光复以后,尤其是一九四九年之后,大陆籍僧人大量来台,并在政府的支持下,取得台湾佛教的主导地位。这时传入的中国佛教,基本上是民国佛教的移植。民国佛教可以分为两大系,一是明清佛教的延续,如印光、虚云、谛闲、弘一等等所弘传的佛法都算是。另一大系就是批判明清佛教以求建立纯正佛教的运动,太虚、欧阳渐、印顺等人都是其中的代表。一九四九年以后传入台湾的中国佛教,同时包含了这两大系。由于台湾佛教向来都是明清佛教的形态,而来台的传统佛教也仍然不脱明清佛教这个大格局,因此双方在宗教形态上的差异不大,很容易融合无间;同样的,批判明清佛教的革新派佛教,它的思想内涵和批判对象,对于台湾佛教而言仍然充满了现实的针对性。相对的,此后的大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发展上产生很大的转折,民国时代的佛教史之发展与演变,反而在台湾这一隅之地继续下去,阴错阳差的竟成为一种相对的地域特殊性。
上述三位革新派的佛教思想家,欧阳渐寂于抗战末期,太虚寂于一九四七年,都与光复以后的台湾佛教没有直接的接触,而印顺法师虽然‘思想确定’于来台之前,但是他从一九五二年来台之后,透过最先十二年活跃的弘法化俗活动以及后来不断的写作,他对台湾佛教持续而深入的影响已经超过四十个年头了。尤其是《妙云集》在1970年以后结集出版,这部一再再版的丛书曾不断的在台湾的各个角落被研读、讨论,它的影响难以估量。更重要的是,《妙云集》与一般的佛教书籍不同,不仅文笔流畅,说理深入浅出,笔锋带着宗教感情,内容丰富,引人入胜,而且更重要的是对现实佛教具有温和但却又十分犀利的批判。诚如印顺法师对自己一生研究及弘法的自述《游心法海六十年》所说:“理解到的佛法,与现实佛教界差距太大,是我学佛以来,引起严重关切的问题。”“从现实世间的一定时空中,去理解佛法的本源与流变,渐渐成为我探求佛法的方针,觉得只有这样,才能使佛法与中国现实佛教的距离正确的明白出来。”换言之,印顺法师一生佛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意识,就在于他试图厘清他所认识的“佛法”和现实佛教,亦即本文所说的“明清佛教”之间的差距。这种厘清随着他的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势必造成对传统佛教的极大挑战,并在台湾佛教界产生出新的佛教思维。
印顺法师所引出的佛教思维,总体来说就是根据经论的再诠释、阐发,对佛教信仰各方面问题的全面反思,直接的结果就是使内学问题的探讨普及化,举凡佛教义学中的重大问题,戒定慧学、大小乘关系、显密关系、教团制度、教史流变、教理分系……都多多少少涉及,有些问题还极尽曲折详细的探讨。在他的引导下,许多佛法问题不再是玄远深奥,而成为一般知识份子也能理解和思考的问题。这可能是印顺法师最重要的贡献──亦即使佛教义学普及化。相对于思想力贫乏的明清传统佛教,这个影响的意义更显重大。当然,由于印顺法师对佛教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特殊看法,他对佛法的研究心得,由于影响的普及,地位的崇高,在许多人心中早已成为毋庸置疑的定论,这也使得印顺佛学思维的思想内涵,成为台湾佛教思想界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