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时期的台湾佛教
2008年10月10日 10:27中华佛学研究  【
相关标签

康熙五十九年陈文达等篡修的《台湾县志》所载:黄檗寺中前祀关帝、后祀观音三世尊佛;法华寺前殿祀火神;宁靖王故居改建之“大妈祖庙”后有禅室、有僧住持;观音堂原为武帝庙,康熙末改祀观音;鹿耳门妈祖庙前殿祀妈祖、后殿祀观音,“两旁建僧舍六间,僧人车之以奉香典,而‘乡厉坛’(台湾县民所建)则前祀厉鬼(大众爷),后祀观音”。明显地呈现儒、道、释三教杂处融合的现象。

台湾之白衣佛教,又称斋教,由佛教支派产生,属于佛教优婆塞、优婆夷之在家二众。设教所在称为斋堂不称寺院,有龙华、金幢、先天三派之别。斋教之信徒:其持斋修行者,有四种于下:

1.受戒者:毕生素食,俗称长斋。2.信戒者:朔望日及农历初一、十五,或三、六、九日素食,又曰花斋。3.祈安者祈愿中素食。4.信心者:每朝素食,称半斋,俗称早斋。

总之在清朝治理台湾的这段时期(1683─1895),佛教在台湾的发展特色呈显出“正信佛教”与“拟似佛教”(“白衣佛教”)混同发展的态势。亦即,一方面配合着交通安全的时代背景(渡海来台、拓荒开垦)以及消灾解厄、接引西方的宗教需求,使得佛教混合着一般拟似佛教,而成为台湾社会一种“生活性”的(民间)的宗教信仰。另外,此一阶段(包括清末、日据时期)台湾佛教本身也形成几个主要的流派(宗师),像是:“台南开元寺派”(传芳、玄精)、“苗栗大湖法云寺派”(觉力、妙果)、“基隆月眉山灵泉寺派”(善智、善慧)、“高雄大岗山超峰寺派”(义敏、永定)以及“台北观音山凌云禅寺派”(宝海、本圆),同时,这些流派均与福建鼓山涌泉寺有深厚关系渊源(闽南佛教),在传灯法脉上属于禅宗,并且这些宗派的开山祖师或中兴祖师均为本省僧侣,而这也是台湾佛教走向独立的开始。

« 前一页12后一页 »
作者: 许胜雄   编辑: spring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