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佛教放生的新思维:积极护生——以台湾为探讨中心
2008年05月06日 08:56台北市立师范学院环境教育研究所
【
大 中 小】
因此我们必须对放生行为与观念的转化,在观念方面,可参考〈林朝成,1995〉推动护生观念,不执著放生形式,以慈悲心为宗旨,以方便救护为手段行为,?了方便救护,所以应当随时吸收正确的保育新知,发挥更积极的护生精神,更积极的方式应是保存这些动物的栖息地,同时共同阻止不当的猎捕压力。必需矫正刻意买卖‘放生用动物’,以量化的积德求福的观念,而应导正为‘保护自然’。而在行为方面,可参考法鼓山的做法:法鼓山圣严法师执行的护生做法是提供一笔经费,与专业动物园合作。合作的内容则是收容、医护一些受伤、无处可归或不适应当前环境的动物,请专家照料保护,等动物恢复健康,再评估是否有适合个别种类放生的自然栖地,若没有,则考虑继续收留他们。这种做法,生物的来源是那些原本就需要人为照顾的生物,不涉及商业买卖,不会波及无辜,而且,真正对这些生命有帮助。
〈三〉积极护生的做法、愿景与发展
1. 生物栖息地,环境信托与大护生护生的方式相当程度的解决了将放生原意曲解的问题,但从现实度考量,由于台湾自然环境持续恶化、生物栖地锐减,如何才能捍卫、保护甚至回复部分生物自然栖地呢?我们可以参考英国与日本‘国民环境信托’的做法或许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国民环境信托的内涵可以参照荒野保护协会的理念之一:‘透过购买、长期租赁、捐赠或接受委托,取得荒野的监护与管理权,将之圈护,尽可能让大自然经营自己、恢复生机。这种环境信托的方法是要人们团结起来,一人出一些钱,保护这块土地范围之内的自然环境,使其成为民间的自然保护区。参与这种信托活动的人们,也可以排班去监督、管理这块土地,使其成为民间的自然保护区。这种做法对于秉持护生理念的佛教徒而言更能淋漓尽致的发挥其慈悲护生的善念,由于土地信托的方式,所保护照顾的是一整块土地,所以不但保护了以这块土地为栖息地的动物,也保护了这块土地上的生态系统。以佛教护生的眼光来看,这种保护原有生物不受干扰的护生方式,更合乎慈悲护生的真意;对于所护生的生命,也从原本佛教‘放生’行为所关怀的动物,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真正贯彻了慈悲护生的实践,可谓之大护生,也就是积极护生。
2.积极护生的其他实践路线积极护生除了维护野生生物栖地的‘大护生’之外,也要关照城市中的生物,尤其是日趋严重的流浪动物问题。以佛教为主的关怀生命协会为例子,不但创办了‘台湾动物之声’杂志,更促进了动物保护法的设立,对于流浪狗的收容问题也十分用心,推动保护野狗、收容野狗、? 野狗结扎的活动,如此一来,流浪狗的问题就会渐渐减少。
〈四〉结论
宗教对台湾社会有相当大的引响力,从环境教育著眼,藉助宗教团体的力量,扎根国人的环保概念,落实自然保护的目标,是可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