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关斋戒的具体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正是在家信徒来寺院体验生活的重要方面,只有严格遵守这八条戒律,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个出家人是如何生活的。这八条戒律是佛陀专门为在家居士而制定。根据经典的记载,佛在世时有许多虔诚的居士,他们身负社会家庭的种种义务,不能出家像僧人一样依据戒律生活修持,但是他们又很想体验出家人的生活,以净化自己的心灵,于是佛陀制定了八条戒律,愿意体验寺院生活的居士,来寺院居住一日一夜,第一天早晨来寺院受八关斋戒,严持净戒,过午不食,住在寺院像出家人一样生活一整天,第二天早晨自动舍戒。在南传佛教国家如斯里兰卡、泰国等,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到月圆日,居士们一大早就来寺院受八关斋戒。在寺院居住的一日一夜中,他们非常虚心地听开示和静坐,于第二天早上回家。根据佛教的教义来讲,受五戒可以确保人身,受八戒来世可以升天。
营员每天的生活非常紧张,从早到晚,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每天除四次讲座外,还有早晚两堂课诵、拜忏、山坡劳动等,就连吃饭也是学习。根据寺院的规矩,食从五观,也就是说,用斋时要观想五件事:第一食物的来处,第二对施主心存报恩,第三视斋饭为药石,第四为资养身体,第五为成就道装。所以寺院的食堂叫“五观堂”。这样紧张的生活,使营员们没有闲卿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静修营的生活学习当中。
每天四次讲座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以讲授佛教义理为主,由净因法师、圆慈法师和我三人主讲。我们所讲的内容主要是,佛陀不是神,而是由人成佛,佛陀的伟大人格与般若智慧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佛陀所宣讲的教法,虽然也包括了六道众生与过去现在未来之三世,但是他在教法以人类为主,重视现实,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人类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非常现实的解决办法:八正道。同时佛陀不相信有创造宇宙世界的、至高无上的神造物主,他用缘起论解释了宇宙与人类是如何生灭相续。所以佛教不是迷信,因为佛陀所讲的教法都是可以实践的,佛陀甚至反对讲形而上学的东西,因此当有人来问佛陀有关宇宙有无边际等问题时,佛陀一概不答。第二类是讲授佛教仪轨,例如怎样拜佛、诵经、穿袍搭衣、过堂用斋,还有早晚课诵与拜忏的意义等。这次静修营举办得很成功,首先,学员们生活得非常愉快,七天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更重要的是,在这次静修当中,学员们从教理到实践,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其中最小的那位小朋友,她去年已经参加过静修营,今年又来参加,每项活动她都参加,她感到很愉快。
在这次静修营中受益最大的就是林佐瀚先生了,他是位学富五车之人,曾留学于英国,已出版过许多诗集,他还赠送我们三位每人一本他的诗集《无悔集》。他说由于以前患过癌症,所以身体一直不太好,是否能够坚持完成七天静修营的生活,他自己心中也没有数。但是自入营以来,他坚持每天跟随大家一起上殿过堂听讲,每项活动从不缺席,特别是到听讲的时候,他手脑并用,做了许多笔记。到第三天,他的身体就明显有了好转,所以他愉快地渡过了七天静修营之生活,并且诗兴大发,作了许多诗,并给我们三位各题诗一首,给净因法师的题诗是:“缘起论经五蕴空,说来顽石他心通;珠玑句句当头棒,弘一大师李叔同。”给圆慈法师的题诗是:“说法从容挥洒书,拈花微笑是空无;谁人试问能相拟,破钵芒鞋苏曼殊。”给我的题诗是:“一生只剩诗残稿,记取人间几步尘;解道随缘湖海老,半为升斗半儒巾。”从这几首诗当中,我们就可以了解他在静修营当中的学习生活情况。临别时他说,他学习了很多,了解到佛教既非死人的宗教,也不崇拜神灵,讲座中还原了释迦牟尼的历史人物形象,更显出了佛陀的伟大与慈悲。他说明年他将带全家来参加静修营。
最后在静修营结束时,主持人健钊法师请学员们谈自己的学修心得,他们纷纷争着发言。他们讲到,七天的生活过得真快,但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并表示明年他们将再来参加静修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