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那一份清净
2008年03月27日 09:18中华读书报  【
相关标签

到达福光寺才知道,辉煌的佛殿是来自信徒捐赠,这是由信众拣拉圾十年,用回收资源方式积累资金修建。人间佛教的开创者星云大师提出佛家环保的理念是:护生、惜福和净化。所谓护生即是珍惜世间万物;惜福为爱惜时间和感情;净化是要求语言净化、行为净化和内心的净化,将佛教教义与现代环保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设想一下,当人们在拣拉圾时,心中怀想的是,这举手之劳就可以缔造一座圣殿,那是什么感觉!又怎能不尽心尽力!顿然而起的神圣感,使人们从自然环保和心灵环保二方面都得到陶冶,这是很高明的佛家理论。

佛光寺的历史并不久,它从荒山野岭中开发,不足40年已是花果满山。由佛光寺为主体成立的国际佛光会,在全世界拥有200所分院,20余所图书馆,9所美术馆,12所佛学院,4所大学,信徒遍布100多个国家,成为世界著名的佛教胜地。它的迅速发展,得力于佛光山的宗旨是:“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贴近现代人的社会需求。它的教风是“给人信心、给人喜欢、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给人以心灵慰藉和精神援助。无怪乎,上得山来不论是僧侣、信众还是游客,萍水相逢,一见面就合十相揖,沿途都有免费的茶水和义工为你服务,一片祥和,俨然成为方外的一片净土。

这样庞大的机构,经费全靠信徒捐赠和文化事业,它商业化了吗?不!虽然也有义卖,但在寺院从没见到出售所谓开过光的高价小玩艺,更没有像少林寺以开光名义拍出8万元的手机号,用神圣的开光之举进行商业炒作。信徒从捐一瓶油到上万元,不分贫富同榜公示,真正做到众生平等。寺庙提出“让生活书香化”,经常开办读书会,夏令营,多次进行赈灾救济活动,在内地捐赠的希望小学就有上百所。我之所以有幸住进寺庙,是因为应邀参加“21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第四次会议”,寺庙以免费食宿提供资助。正因为热心公益,它已成为台湾人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不仅在这里超度亡灵,祈福免灾,也乐意在这里操办婚事,从见到的图像看来,佛堂婚礼并不亚于教堂婚礼,具有神圣感而又赏心悦目。

我是一个与佛教绝缘的俗人,乍进寺庙见到的大多是年华正茂的女僧,不免好奇,冒昧地问了一位大学毕业的女法师:“你为什么出家?”她说自己从中学就喜欢佛教,因为从这里她得到快乐。又说,寺庙办有报刊、网络、出版、卫视以及表演宗教艺术团等文化事业,可以充分发挥才能,与世人不同的是,没有报酬,都是自愿的奉献。她的一席话使我感悟到,出家有各种动机,更重要的是一种信仰。信仰所至,无所不达,我服了。

俗人自有俗人的想法,此生难得住进寺庙,总要体验一下僧侣的生活,因此我参加了过堂。“过堂”这是进斋饭的佛家语。可容纳4000人同时进餐的大斋堂,明洁光亮,整齐有序,坐在这里进餐,该是心旷神怡吧。不然,它的戒规,使我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饭桌前放置碗、碟、筷的次序,不能颠倒,正襟危坐在桌旁,小心翼翼地捧起饭碗,不论好吃与否,都不能有贪心、嗔心,全部吃光。持碗如“龙含珠”,使筷如“凤点头”,饭前要作揖,饭后要观想。用餐前先唱诵供养咒,法师宣讲。进餐时要心存感恩心、惜福心、惭愧心、精进心。吃完,再唱结斋偈,祈愿施主合家平安。然后结队,鱼贯退出斋堂,这些都好办。难办的是不出声,上千人同时进餐,竟然鸦雀无声,这种功夫太难得了。从小到大,从没想过吃饭要不要出声的问题,更没有感恩、惜福的联想,这是很随意的事,如今却为戒规,可怎么用心不出声,还是有声响,不得已只能连吞带咽。吃饭吃了七十年,从没有感到吃饭是这样的神圣。

我自信是无神论者,从没有向神佛下过跪,但我离开佛光寺时,情不自禁地深深一拜,我拜的不是宗教,而是宗教现代化中那种高尚的人文精神,给人间留下一份难得的清净!

« 前一页12后一页 »
作者: 刘志琴   编辑: yunw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