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大学
台湾共有五所佛教大学,分别是玄奘大学、华梵大学、慈济医学院、南华管理学院、法鼓山大学。我们只参观了玄奘大学、华梵大学、慈济医学院和台大佛学信息中心。台湾佛教大学为佛教界集资申请创办,系所、课程与一般社会大学一样,只是允许开设宗教学研究所,招收憎俗研究生,研究佛学罢了。
玄奘大学位于新竹香山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为追求知识学问的好所在。驱车抵达,受到黄运喜学务长、邱所长的热情接待,陪同参观了玄奘大师纪念馆,内设刚从大陆迎奉而来的大师舍利子堂,以供学生瞻仰;以及创校历史、图片、发展规划一系列数据,让人了解玄奘大学的雄伟蓝图和大德的苦心;还特设一禅堂,供设佛像,便利学生参禅打坐。邱所长边讲解边介绍说:佛教办大学,其意义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人格与品德的培养。所以其办学是以佛法的般若(智慧)“明心见性,去迷开悟”作为宗旨,并尊玄奘大师的名号为校名。走在美丽的校园里,看到法师可以进入大学当教授讲课,处处有佛教文化的象征,倍感亲切。
前去华梵大学的当天,阴雨绵绵,山路崎岖。校址位于大仑山上,草木苍翠,视野开阔,远山环绕,流水淙淙,可惜遇上下雨天,无法见青天白云。一到华梵,接待人员迎出,向法师行礼,由于来得太早,校长未到,先为大家放华梵大学简介录像带,让我们对华梵有个轮廓的了解。华梵大学很认真,安排人文学院、宗教研究所师生和我们座谈,讨论了人文与科技、自筹资金、学术与信仰、师资等问题。尤其是师资问题,事关大陆佛教将来办大学,我们特别关心,特向他们提出请教。华梵大学黄俊威教授专门针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佛教办大学,佛学师资会出现一个非常尴尬现象,由于佛学师资严重短缺,大多由大学哲学系、历史系、中文系的教授半路出家,改行研究佛学,有时会把不精纯的佛学教授给学生。而有些法师一辈子专精佛学,德学俱佳,有资格教授,却苦于没有学历文凭,被挡于大学门外。将来大陆佛教如要办大学,一定要解决师资欠缺的问题,早日培养有学位的法师。大陆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有感而发,也提出了自己解决这种现象的办法:佛学院可以跟社会大学合作,让有志于佛学研究的法师可报考研究所,拿文凭,研究所聘请专业佛学法师指导,这叫「借鸡下蛋」法。为将来佛教办大学储蓄后备主力军。再聘请社会科学院、大学宗教研究所、佛学研究所、海外留学归来的法师、居士,才会到时有备无忧。
中午,华梵大学创办人晓云法师,接待宴请大家,法师为广东人,至今乡音未改,普通话中夹满广东话,我也是广东人,听起来倍觉亲切。法师向我们介绍她创办大学的缘起,法师在家之时,是一个画家,师承岭南画家高剑父大师,在印度一所大学教书,于许多国家举办画展,享有盛名。后出家为尼,还在大学教书,有同事是信基督教,问及佛教为什么没有自己办的大学,法师羞愧不已,从此发愿要为佛教创办一所属于自己的大学,四处奔走,筹款选校址。在向政府申请时,主管部门不相信,因法师当时已经七十七岁了,年近古稀。但法师并不气馁,写保证书向政府保证,政府最后被法师的精神所感动,批准了下来,但却不能办人文学院,只能于科技与医学院中选择,法师选择了办科技学院。慢慢发展争取,才妤不容易成为今天颇具规模的佛教界第一所创办大学,让人惊奇感动。我们请法师抽空到大陆来看看时,她殷切地对大陆法师说:“等将来你们创办了佛教大学,我就 一定来”,寄托了无限的希望。
法师是位一生献身于教育的宗教家,对办华梵大学提出了“觉之教育”的理念,以“人”为出发点,设立了“院觉室”。重视辅导学生对内外生活的质量与心灵的培养。期望将智慧与慈悲的种子逐步散播在其心田,以开启人生智慧、净化人心,进而实现人间净土。还特别结合自然与艺术的教育,开辟“森林大学”、注重“环境教育”与“艺术熏陶”。
这两所由佛教界所创办的大学,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以佛教思想精神命名;以佛教精义为宗旨理念;营造佛教文化环境教育;设有佛教禅堂,期望将人文素养与宗教净化人心的宗旨相融和于生活之中,令学生智慧与慈悲与时俱增。
由佛光山“封山”所引起的启示。
尤其在两项活动结束之后,多留了数日,自行南下参访了高雄佛光山,更是感慨万分。佛光山星云大师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旨,从开山到今天,风风雨雨,走过三十周年,在文化、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把佛法推向国际化、制度化、现代化,让人叹为观止。去佛光山似不太容易,需事先联系,不然将会被拒之门外,并不是傲慢,而是佛光山于去年五月十六日,三十周年庆时,对外宣布封山,消息一经披露,举世震惊,都会不约而同地问:“佛光山为什么要封山?”我与大家怀着同样的疑惑,试想,今天到台湾宝岛,怎可空走一回呢?理所当然要身临其境,一探究竟。
到了佛光山,依空法师于百忙中抽出时间,为我解开了这个埋藏已久的疑团。原来佛光山封山是谢绝旅游观光,与不必要的接待,并非拒绝来山修行的人,让我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正如开山纪念三十周年特刊所说:“封山不是封闭,是更深度的沉潜,未来将是更广度的开展。”封山并非创新,而是遵循传统古制的复古,传统丛林中,出家人为了潜心修行,在一段时间内,可闭关、禁足、静修、安居、放香期,腾出一段时间给自己放假,做自修自度,充实调整身心的工作。所谓:“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封山之后,对于文化、教育、修持、弘法的活动都照常举行,凡是为了求道问法的个人、团体,都可向佛光山提出申请,站在弘法利生的责任上,仍然会给提供方便。
现代经济发达,人们物质生活提高,且社会竞争剧烈,工作也越来越紧张忙碌,压力相当大。在空暇之余,寻求放松解脱,休闲娱乐,探幽揽胜,这完全可以理解。而寺院多居名山胜境,俗语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亦成为人们休憩游玩之处,因此观光旅游,非常发达。每逢假期,寺院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闹喧嚣,熙攘拥挤,让人应接不暇,苦不堪言。而古来大德,创建丛林,乃为安僧修行、升华人格、净化人心、改良社会风气的场所,绝非单纯旅游。尢其对初出家年青学僧来说,极需要有一个宁静而不被干扰的学习环境,接受长期、深度的养成教育。佛光山的封山,给我很大的启示,杜绝了不必要的访客与应酬,僧人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心无旁骛地深入经藏;保持了寺院的宁静,有利于清修与净化,发挥了佛法教育社会人心的功能。
台湾之行,让我兴奋感动,看到了佛教的未来与希望,找到了迷失已久的信心,从此认为我的未来不是梦,理想的净土完全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