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后期北部则以智谕法师、净空法师,中部以广化法师、忏云法师、妙莲长老,南部以菩妙长老为代表性。
智谕法师以大专生为主要接引对象而在一方弘化,虽然有「教弘天台、行归净土」的口号,且在华严及律学上亦有推动,但毋宁可看成是净土之推动倡导者。
净空法师以宣讲净土经典为主,对于净土思想之弘传,花了许多心力于上,尤其以录音带的方式弘法,更使其法音广流。
广化法师长期从事比丘僧教育时,同时长期以讲律、弘律、持律、写律之一代律师形象宣扬净土,提出「持戒念佛」之口号。
忏云法师也是以大专青年为接引对象而弘扬净土的思想。
妙莲长老以精进修持,切愿往生的精神而感召大众。
菩妙长老则是以一位老实修行的长者身分来弘扬净土。
在前后将近十位法师的引导之下,从南到北,从早期到现在,可以说一直有人在普遍的弘扬净土,净土法门之所以受到了广大群众热烈的响应,最重要的原因即是这几位长老大德数十年来大力提倡弘扬的结果。
(二)妥善的方式:
一个法门、思想的弘扬,须有具体妥善的模式,才能让人愿意接受,而净土在弘扬的过程中,即有很多具体和不具体的方式,善巧的让很多人直接在宗教仪式中得到对净土思想修行的信念,这些方式包括:
(1).佛七:《弥陀经》提到,「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佛七是从禅七的模式脱胎而来。一般而言,信众对于能够精进修行非常向往,所以透过广大信众对于佛七七天的修行,能够增进对于净土的好乐与禅修的喜悦,渐渐对净土教产生了无比的信心,这是佛七所带来的一个很好的效果。佛七同时有一个好处,就是虽然它是一个比较精进式的修行方法,可是与禅七比较起来,它在内心运作方式上即显得简单──从信众自己口中的唱诵和大众唱诵和合齐一,自然就维持一种摄众的力量,这种方式适合知识分子,乃至村夫村妇、士农工商,甚至由幼童至老人都能够接受,是一种非常好的模式。
(2).定期念佛会:因为佛七时间较长,一般信众不可能常常参加,可能一年只能参加一、两次而已,因此每个礼拜的共修,能使大家数数接受净土的熏习;同时在时间上调配容易,只须花一个晚上或一个下午的时间;加上念佛简单,产生了接引的力量,使得大家在街坊邻居之中都能够带动念佛的活动;又因为定期的举行,使大家对于这种方法产生一种相契、长期熏陶的皈依作用,而愿意长期投入其中,因此接引了广大信众能够参与念佛修持的法门──这是定期念佛会所带来的优点。
(3).助念:一般人对于死亡都比较忌讳,也非常哀痛,但藉由临终助念的方法,在法师和居士们带领助念之后,家属对于亲人死亡和哀痛较能减轻;加上经过助念后,看到亲人极为安宁的离开,以及从亡者往生的一些瑞象中,即对助念产生无比的信心。助念的方式简单,与一般诵经的方式不同,而所收到的功效又很大,所以透过助念使亡者脱离痛苦、往生极乐,而与净土思想结合,使得净土方法在临终关怀上,产生了极大的作用。所以临终关怀的推动使得净土有了一个更有力的弘法方式。
(4).早晚课诵:课诵本在以前有不同的版本,之后由于李炳南居士提倡从灵严山所带出来的课诵本,使此灵严山课诵本几乎成为台湾唯一的课诵方式。因为灵严山是念佛道场,李炳南居士本身也提倡净土,因此课诵本中,早晚课的内容都有一段念佛、绕佛及赞佛偈;晚课也诵《阿弥陀经》,随时都让大家接触念佛方法,使《弥陀经》的思想深植在信众的心中。所以大家对于念佛法门不但不具排斥性,台湾的僧众对于念佛法门,反而有一种亲切感,因此台湾佛教不知不觉地整体就接受这种念佛思想,这就是早晚二课所带来的影响。
(5).经忏佛事:在佛门中有所谓的拜千佛、拜忏等佛事,在台湾很多的忏仪中如三昧水忏、大悲忏、梁皇宝忏等,往往都是为信众消灾祈福,超度亡亲等而施设,而这些忏仪中就夹杂很多拜佛、念佛的思想,将念佛的思想转化成念佛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种转化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大家在忏仪当中不知不觉就接受了礼佛忏悔,乃至念佛往生的思想,这样的转化也就助扬了净土教的发展。
以上是五种便利的弘扬模式。运用形式化之佛教仪轨,使得净土教之理论易于进入、易于修持,这可以说是净土教在发展中之一利器.
(三)净土的思想
净土宗在台湾弘扬的历史发展中,虽前后北、中、南都有令人敬重的长者大德孜孜勤勤的努力弘扬,但在经典依据上则同以净土三经为主。虽说是净土三经,但三经中确然有等差之不同,大体而言,仍是以小本弥陀经为主,而其中最主要的注解即是藕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至于《佛说无量寿经》亦只有净空法师一人宣讲为多,而《佛说观无量寿经》就少有人宣讲了。而在具体实践上,也都同以持名念佛,乃至信愿行来推动。所以从净土三经归摄到到小本的弥陀经要解,从信愿行归摄到一句弥陀,其中思想虽亦承继藕益及憨山等大德之思想,但主要仍以民国印光大师之思想为主。这是整个台湾佛教净土宗思想的核心理念。除此之外,几个同时与净土教在台湾佛教弘扬的思想,包括戒律、天台思想或儒家思想、人间佛教思想等,也对净土思想的弘扬有所帮助,如忏云法师、广化法师都是以戒律宗师的身分来弘扬净土;李炳南居士以儒家的立场来弘扬净土;智谕法师是以对天台的研究弘扬净土;乃至很多的法师以推动人间佛教来弘扬净土。
但综观看来,就思想上来说,台湾这五十年净土思想的发展比较单纯,而且它是专修,一意以持名念佛往生极乐净土为单纯的思想,并不像古代宗师大力的发挥禅净融合或对净土经典深入探讨。所以它并没有在净土思想上作很大的发挥,而是重在努力的实践,即是信愿行净土的实践,要求信众、僧众努力在持戒的立场,正行──持名,深化往生的目标,这是台湾净土教思想上的特质。
(四)居士佛教与人间佛教的推波助澜
传统佛教是属于僧众的佛教,居士只是居于信仰的层面,佛教主体落实在僧众丛林中,佛教的发展也依附在于丛林道场的兴隆与否。可是现在台湾的佛教虽仍是以寺院僧团、僧众为主导,可是相当大的部份却是信众护持的力量而成就的。再者,许多的僧众亦是因为在家学佛而后方才出家,其出家后之修持方向,亦往往决定于在家学佛时之因缘,所以信众学佛的取向,成为带动台湾佛教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家居士由于有家庭、事业种种社会的牵绊,对于开悟了脱生死──走禅观、深观这种修行方法的信心不够,也无法长时间深入修持、更没有适度的环境和高明师长的引导。在这种状况下,居士们就以净土便于安心、容易实践的立场,选择净土这一条修行之路。加上人间佛教入世精神的高扬,如星云法师、证严法师的弘扬推动,深刻地加深了居士佛教的入世的精神;愈加深这种入世精神,就愈加深了居士对于社会世俗责任,而此对于今生想要修禅解脱的动能,便是愈大的包袱。所以人间佛教的力量可以说是对居士佛教的一种推波助澜,而居士佛教也是对台湾净土的推波助澜。所以,居士佛教与人间佛教是从一个更广泛的生命本质上,自然地把净土教归向于一种必然崇仰性的层面。
因此,我们从无形的众生业感层面,以及台湾佛教五十年来有形层面各种因缘聚会下,看到净土教发展的一个特殊现况,也了解到台湾净土教的存在,有其不可忽视及必然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