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佛法观念的错误理解,引导我们消极地漠视现实社会,所以很自然便会缺乏环保意识。
2、缺乏真正、有效的行动
虽然,台湾佛教界的“心灵环保”和“预约人间净土”遭到一些批评,但是其效果之明显、影响之大,是令人赞叹的。而我们大陆佛教界又做出哪些呢?那些表层化的做法,只能说明对待环保问题的困惑与无奈,真是有点“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从理论建设来说,我们佛教界缺乏对佛教生态学建设的重视,如何从古老佛教中找出一些有利证据,来论证佛教生态环保的优良传统。其次,如何将这些古老佛法进行现代化阐释,结合现代的生态学与环境伦理学的理论,使社会大众能够很自然地接受这些古老的智慧,从而树立良好的生态价值观与世界观。最后,如何将佛法的解脱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将生态保护提升到佛法的理想体系中,将那些已有的良好传统进行改造,使之能够符合生态环保的要求。
从实践来说,最主要的是如何将佛教的“放生”变成一种环保的放生。本来,放生是一种慈悲心的表现,“以平等慈故,普及一切”,而随时随地解救有生命危险的众生。而现在的放生,已经成为一种功德的交换,主要是为了救赎个人的业障、疾病或积累功德等。放生由慈悲心的流露转变为一种目的论,片面追求放生的量与功德。如许多放生者,喜欢海龟,因为它是一种“灵物”,但是它价格高而且不容易购得,但是放生者却偏要去买。或者,放水产、鸟类等众生,因为这些东西比较符合经济利益。功德可以用数量来计算吗?至于,将淡水鱼放到海中,或者把大海的鱼放到淡水溪流,是否可以,则完全不管。另外,寺院放生时,将大批的鸟类、鱼等从很远的市场运到寺院,然后念一大堆经咒,这样就会有不少的鸟、鱼首先被“超度”了,然后再运到放生地点,又难免有不少“折损”。这符合放生的本意吗?
从生态学来说,是要建设一个清净的国土,这与“人间净土”的理想是相同的。而从寺院建设来说,虽然很多寺院修得金碧辉煌,但是其采光、结构、舒适等问题,令住在寺院中的出家人及信徒、游客,很难感到一种清净、幽雅的气氛。而从污染源来说,烧香、烧冥纸是最大的污染,尤其是一些城市中的寺院。虽然很多寺院采取“烧三支香”的作法,但是仍然有许多寺院依然是“黑烟熏天”。
中国佛教在环保的道路上可以说还没有起步,需要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问题,尤其是佛教界的高僧大德,其振臂一呼,天下回应,岂不令人快哉!又何须小僧唠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