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最缺人才,人才最缺心态
2008年08月18日 09:33新周刊  【
相关标签

据说广州番禺的祈福中学有个“发现才能法”,即使某个学生有9个缺点,只要抓住他一个优点,鼓励并发扬光大,最终也能成才。所以这个学校收费很贵。多年来一直疑惑,美国人为什么不学奥数却成为人才天堂。 

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是什么都不做,除了自己感兴趣的 

人生最大的幸运,就是在这个世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然后再在里面找到一个饭碗。这是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忠告,想必她自己是达到了。 

依李的话,假如感兴趣的事情做不了,不能拿来当饭碗,这便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不幸的是,我们大都沦为了这种不幸。 

不是吗,问问有多少人是喜欢当下工作的,又有多少人牺牲了少年时的志向。现实的情况是,被攻击得最多的垄断部门是大学生们最想去的;被攻击得最多的官员是大学生们最想当的,录取比例可以是几百比一、几千比一甚至几万比一。为了饭碗牺牲兴趣,这是多数人的现实选择,多数人的悲剧。而悲剧下找到的工作怎么能有个正常心态呢。 

不妨改一改黎叔的台词: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是人才!人才最缺的是什么?是心态!现在的老板抱怨最多的是80后员工的频繁跳槽。其实雇佣双方心态都不对。 

初中时班主任讲过一个励志故事,大意是某顽童不成器,长大后犯罪判了死刑,究其根源是母亲的宠溺,此子上学了还在吃母亲的奶,宠溺可想而知,临了,吃奶的逆子提出最后要求:想再吃一口妈的奶,结果怎样呢,他把妈的奶咬了下来,说:“就是你,让我落到这个地步!”当时听完这个故事只能用震惊来形容,后来知道是部电影。彼时的初中生听不到多少关于奶的话,哪像现在奶在网上满天飞。清楚地记得当时男老师一边在胸前比划着,一边咧咧嘴说:“把这个给咬下来了。”本人中学、大学、研究生17年,老师教的知识几乎忘光,唯记下了这个段子。 

现在想起来,这段子仿佛是讲给80后、90后、千禧后们听的。如果混得好是因为有个好老爸,就像石康的《奋斗》描写的,家长们非权即贵,都够开房地产公司的了。如果混不好呢,就是我初中老师讲的那个“咬下来”的故事,“活该,谁叫你们当初不教我奋斗呢?!”中国人的成功心态就是这样,寒窗苦读或万般溺爱,最后都希望出人头地。可世界上哪儿那么多出人头地的位置呢。 

学校里最该教的没教,那就是自尊和宽容。当下中国人最缺的资源不是石油和资金,而是心态。个人也好、国家发展也好,都可当做上面那道分可乐的题,都愿意看到对方说,“你看着分吧。”其实这个世界的资源是不能够被平分的。 

眼下梁文道的一篇“寻找民族和解的最大公约数”引发众多跟贴。一位立场中立的老外用英语回贴:欧洲人不愿看到中国人分享世界财富,那是一个庞大的需求。欧洲人或者西方人更愿意看中国的笑话,因为这对他们有利,满足他们一贯的“道德优越感”。我注意到,开年以来,官媒中“大国崛起”四字消失殆尽。 

老子教我们“柔顺似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就是自己的天性,觉得不舒服的事就不要做。中国当下“急吼吼”的心态,最需要二千多年前的良药。南怀瑾曾妙喻,佛家是开米店的,提供精神食粮;儒家是开杂货店的,应有尽有;道家是开药店的,有病治病。当代中国人吃下一颗名叫“成功”的毒药,需要老子来解。 

« 前一页12后一页 »
作者: 肖锋   编辑: yunw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