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兼容精神
佛教理论,特别是大乘中观学派的理论,充满着辩证的思维方法,而反对各种片面、独断或绝对的理论和方法。因此,佛教往往在尖锐批评它所反对的理论的同时,注意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或通过分析比较给予其适当的地位,表现出一种宽厚的兼容精神。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佛教由印度传播到亚洲各国,并先后在亚洲各国生根、开花、结果的历史中得到深刻的印象。佛教在传入这些国家后,虽然也与该国家的原有民族文化和宗教发生过各种矛盾和冲突,但从未发生过用佛教去消灭和替代该国家的原有民族文化和宗教,而是不断地使自己适应该国家民族的文化环境,与该国家的原有民族文化和宗教开展对话,和平相处。例如在中国,佛教传入后与中国原有的儒家文化和民族宗教——道教也发生过礼仪、教义和理论等方面的严重冲突和争论。但与此同时,佛教也积极吸收了中国本土儒家与道教的东西,使自己适应于中国的文化环境。因此,佛教不仅在中国生存了下来,而且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致成为中国文化有机体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隋唐时代,佛教的影响遍及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而与此同时也就开始形成了儒、佛、道并重兼容的格局。宋明清时代的佛教,在其内部则调和各宗派,倡导禅、教并重,在外部则在保持自身根本教义的情况下,进一步融合儒、道思想,从而也使自己得到了深化和发展。佛教的兼容精神,在中国佛教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世界历史上,有相当一部分国家民族之间的暴力冲突是由文化或宗教矛盾引起的。就是在当今世界,在一些令人不安的地区,宗教性的紧张也还在助长那里的动荡局势。应当说,这是与宗教的根本宗旨相违背的。佛教在其发展和传播的历史中则是以完全和平的方式推进的,它为世界各国家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宗教对话,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发扬佛教的这种宽厚兼容精神,对争取和维护世界长久和平是有重要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