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柏林禅寺沿袭了赵州和尚的禅学理念,除了每年定期举办各种宗教学术交流活动,又以一年一度的“生活禅夏令营”最受游客青睐。始创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夏令营,旨在令游客体会日常生活中的禅意。人们带着各自迥异的心态慕名而来,无论是否通明禅意,或者对禅学仍一无所知,都可以平等地在寺院灯影里平缓呼吸,与僧人共同放慢行进的脚步,举头望月,垂首思量。清晨五点,位于寺院最后一进院落的万佛殿散发着柔和的光线;檀香四溢,僧人们身着僧服“海清”,列队缓缓步入大殿,几乎听不到脚步声。随着清脆的铃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不间断的早课开始了。自从我踏入山门的那一刻起,在古柏楼阁之间每迈出一步,至少在形式上就更远离浮世一些。待到身临早课的颂经声中,自己的身心似乎已经被沐浴过,杂念无存。跟随众人念出每一个字句,既发自口中,更源自内心——我恍然悟到:原来这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在纯净清冽的时刻,天尚未明亮,心里的灯却已经被点燃了,同时也开启了一股快乐之源。
至于每日的三餐,也能指引我领会禅意。柏林寺的斋堂有个好听的名字:香积楼,能容纳近千人一同进餐。一排排深棕色长桌上整齐摆放着粗瓷大碗,每对碗里分别盛放着米饭和素菜。僧众跟随云板声而来,仍然列队进入斋堂,齐声诵经——即使是在饥肠辘辘的时候,出家人仍然不忘提醒自己的修行之心。说实话,斋饭的丰富程度令我有些惊讶,仅主食就有三四种,菜肴更是带着任何餐厅都烹饪不出来的细腻味道,比日本饮食标榜的“隐藏之味”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许因为心理暗示,我竟然含着木耳品尝出了树林的清脆,甚至将青菜的味道与阳光雨露的气息联系到了一起。这哪里是吃饭,分明是一场对天地精华的细细品味。
由此,我产生了感恩之心,不仅仅体现于在餐后随众人对僧厨们深深鞠躬表示的谢意,还有对滋生万物的大自然、对提供这些膳食所需的每一道程序付出劳动的人们流露出的感激之情。那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胜过任何一家五星酒店烹饪的奢华美食。
离开寺院总是不舍,对禅门的想念似乎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产生。其实,若能将禅意落到实处,身在何处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心之所在,才更体现禅意之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