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汇区龙华镇的龙华寺,是上海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佛寺。龙华寺被誉为上海名刹,历代文人骚客极尽赞美之能事。名苑奇胜,风华绝代。
龙华弥勒
远在上海开埠之前若干年,这儿水天一色、尘辙不到,是一块纯净的修行宝地。传说,三国时期,西域康居国的僧人康僧会下江南,云游到此,与广泽龙王斗法。龙王输了,就把龙宫宝地奉献出来,让康僧会在此修建梵宇。因此,寺名龙华。康僧会后来到吴王孙权那里,为孙权求得十三颗放出五色祥光的佛骨舍利子。孙权江南造了十三座塔供奉舍利子,龙华塔即为其一。塔影横江,令人赞不绝口。唐诗人皮曰休没见着最美的塔影,就写诗来表示心中的遗憾:“今寺犹存古刹名,草桥霜滑有人行。尚嫌残月清光久,不见波心塔影横。”传说是当不得真的,因为考古发现证明,三国时期此地还未成陆地。寺院和塔能从海水中冒出来吗?再者,皮氏的这首诗在其文集和《全唐诗》中均不见踪影。实际上,宋太平兴国三年(九七八年),吴越王钱弘俶夜泊海上,风雨骤至,见草莽之中祥光烛天,钟梵隐然,于是出资建寺造塔。寺名龙华,取自弥勒降世龙华树下的典故。佛经声称,弥勒菩萨在兜率天修道,需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才得成佛,降世到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召开龙华法会,普渡众生。
一步入山门,就能看出龙华寺的特点,因为眼前是弥勒殿,而非天王殿。寺院中轴线上排列的大殿全是皇宫式建筑,具有明显的汉地古建筑的审美特征和民族风格。歇山式弥勒殿,飞檐翘角,协调稳重,又有飞动轻快之美感。龙华寺让弥勒独居一殿,别具特色。在鼓楼前的“龙华寺诸殿阁赞诗碑”中,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龙华寺甜明阳法师有《弥勒殿》歌颂弥勒:“布袋典携会也磨,终期开囗笑呵呵。一生补处摩诃萨,三会龙华阿逸多。大肚能容天下事,悲心普救人世瘥。华林园里千花放,愿向申江散曼陀。”救人济世的善心都表现出来了。龙华寺每年农历三月三还办水陆道场纪念弥勒。
龙华寺建筑群仍保持着宋代的伽蓝七堂制。中轴线上,弥勒殿后依次排列着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藏经楼。天王殿主殿上挂有长联:“修上乘行面向未来初入山门先参弥勒;诵下生经心依内苑待随海众三会龙华。”天王殿的正中,供奉在兜率天修行的弥勒菩萨的本相,头戴五佛冠,佩璎珞,面相庄严慈祥,具有五智圆满之德,人称天冠弥勒。弥勒的背后是佛教护法神韦陀,“顶天立地擎金杵,愿为龙华助转轮”,东西分列四大天王。韦陀(韦驮)菩萨,又称韦陀天,梵名音译为私建陀提婆,意为阴天,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神,后来归化为佛教的护法天神。相传释迦涅磐时,诸天和众王把佛陀火化后的舍利子分了,各自回去建塔供养。韦陀也分得一颗佛牙,正准备回天堂。一个捷疾鬼混水摸鱼,偷走一对佛牙舍利,撒腿就跑。韦陀奋起直追,刹那间将捷疾鬼抓获,夺回了佛舍利。诸天和众王纷纷夸奖韦陀能驱除邪魔外道、保护佛法。于是,韦陀被人们称为护法菩萨。在中国的寺院殿宇里印度血统的韦陀已经汉化了,成了一名地道的中国武将,英俊威武。他身披铠甲,手持金刚杵,降魔去妖,威风凛凛。天王殿中所塑的韦陀,一般具有两种站立的姿态:一个是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直挺而立;一个是一手握杵拄地,另一手叉腰。前者双手合十,表示此地是十方丛林,欢迎来客,远游的行脚僧可安心住下。后者则示本寺不接待来僧挂单,行脚僧不要自讨没趣,最好另投山门。这就是花华韦陀的最佳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