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惺法师是法鼓山僧伽大学男众学务长,在此次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以灾民需求为中心的法鼓山四川赈灾经验分享》的文章,介绍了法鼓山的救灾理念,并与大家分享了法鼓山参加多次赈灾而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常惺法师作为法鼓山的一份子,他对佛教做慈善有哪些心得体会呢?带着这些问题,华人佛教记者在南普陀寺独家访问了常惺法师。
![](http://imgco.ifeng.com/res/200812/1204_16443.jpg)
主持人:常惺法师您好,我是凤凰网华人佛教的记者,法鼓山在慈善事业方面取得不少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那么请您介绍一下法鼓山的慈善事业以及你们是如何奉行自身理念的?
常惺法师:好,谢谢。像昨天在我们的论文发表会议中也有谈到说法鼓山的核心主轴是心灵环保。一个团体存在一定会有它自己的核心主轴,它不可能样样都做,也不可能做不同的工作去变换自己的立场。因此我们是以心灵环保来开展我们在修行、教育,包含慈善部分的工作,在历次的国际赈灾之中,我们都是以心灵环保的概念去做我们能做的赈灾工作。我们通过观察及评估发现,大多数的团体都是重视发放物资的,或者有些团体工作做得持久一些,会支持灾区的家园重建。
可是我们发现关于心灵的复健及关怀,在任何一次救灾之中都容易被忽略,因为它很难通过金钱来看得到成果。所以像我们所规划的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救灾策略之中,我们也是以安心为首要,安身、安家、安业为辅助,也就是心灵为主、物质为辅来进行三阶段的救灾。每个阶段的救灾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安心,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任何物资的发放、家园的重建,或者各式各样的关怀,甚至我们找了心理师来,我们都还是要回归到宗教之中,这是能令人安心的一个核心的部分。而这也才是佛教团体从事救灾工作,有别于其它宗教团体的一个原则。
相关视频:
专访:常惺法师分享法鼓山的慈善理念及救灾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