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殇:巧取豪夺的“庙产兴学”
2009年12月29日 10:34清末民初庙产兴学风潮—以虚云禅师为例 】 【打印共有评论0

继之由张之洞(1837——1909)为首的儒家知识分子为了抵抗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广设学堂、兴复儒教为良方,竟连带也使佛教遭受池鱼之殃。张之洞其人一生以经营八表自矢,以维护名教纲常自任,可确信是中国文化道统的捍卫者。最有组织,也最有影响力的寺产兴学主张,当推光绪二十四(1898)年他在湖广总督任上提出的三万余字《劝学篇》,洋洋洒洒痛陈改革自强之道,但据现今研究,其提出背景是为了“绝康梁并以谢天下”,也就是与维新派撇清关系。这一年也是“戊戌变法”失败之时,据《清史稿》记载:“二十四年,政变作,之洞先着《劝学篇》以见意,得免议。”,其本意是中体西用、尊孔攘夷。后蒙光绪帝嘉奖并谕军机处对各省督抚学政各颁《劝学篇》一部,但是在<设学第三>章,提出了以下建议:

1、天下寺观何止数万,……皆有田产,其物业皆由布施而来,若改作学堂,则屋宇田产悉具,此役权宜且简易之策也。

2、府县书院经费甚薄……可以佛道寺观改为之……其物业皆由布施而来,若改作学堂则屋宇田产悉具。

3、每一县之寺观取什之七以改学堂学,留什之三以处僧道。其改为学堂之田产学堂用其七,僧道仍食其三,计其田产所值,奏明朝廷旌奖。……如此则万学可一朝而起也。

4、若各省荐绅先生以兴起其乡学堂为急者,当体察本县寺观情形,联名上请于朝诏。

据张之洞前后文本意在于广设学堂,拣选优才出洋,而国力无以负担数以万计的学堂,于是打起寺观田产的主意,并且乐观的认为寺观当无反对之理。他提出了两点辩护:

1、佛道二氏已衰微,佛教际末法中半之运,道教亦有其鬼不神之忧,二氏全赖儒教兴,则能存。

2、一切为公。他提出佛教的三武法难全都是政府为了税收的问题而引起,今则为地方育才,又有旌奖,公也。

笔者认为寺观之田产既非巧取豪夺而来,何能强制征收?且挪用为学堂后,仅有空头旌奖而无实质补偿,显然是要寺方吃闷亏。再者寺观田产虽多,其实倚之为生的僧侣亦多,并非如一般的乡绅地主,以众多田产供一人挥霍之用。同样在乡间拥有广大田地的仕绅,张之洞为何不呼吁这些有功名的大人先生们为兴学而捐土地?而文中所说荐绅先生,后来果然凭借兴学之名义强占寺观地产。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连将寺院及其财产转用到教育的说法都不成立,更进一步把寺院和僧侣当作是对新社会有害无用之物,进而把僧侣驱逐,将寺院公用化。

《劝学篇》中还提到:“外国的学校亦有宗教这门学问。中国的经书就是中国的宗教。如果在学校不讲习经书的话,尧.舜.禹.汤.武.周公.孔子的道就会废绝,中国必定无法立国。”接受儒教古典教育引导的知识分子,将儒教以外的宗教视为无用、邪教,应该去排除它。对《劝学篇》有共鸣而持续庙产兴学的知识分子亦如此认为。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陈育民 编辑:邢艳玲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