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638年—713年)唐代僧人。中国佛教禅宗六祖。佛教禅宗的“南宗”创立人。俗姓卢,范阳(今北京大兴)人。其父原是小官吏,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随母移居南海,艰辛贫困,以卖柴为生。24岁时,得人资助,北上参学。唐龙朔元年(661年)在黄梅拜谒禅宗五祖弘忍。五祖乃令其随从作务,劈柴、踏碓八个多月。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命弟子作偈以呈。时神秀呈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以为未见本性,未传衣法。惠能口诵一偈,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此,唤惠能到堂内为其讲《金刚经》,并传以顿教衣钵。
后为逃避争夺继位权的对立派追杀,惠能尊弘忍命离寺南归广东,长期辗转流徙于岭南四会、怀集等地,过着隐居生活。于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观光法会。据《瘗发塔记》载,当印宗法师在该寺讲《涅槃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折服,请他升座说法,奉其为师,即于正月十五日为他落发,二月初八受具足戒,并自此在该寺从事传教活动。因而有瘗发塔的遗迹。
惠能说法,“以定慧为本”,又曰“先立无念为宗”。所谓无念,就是虽有见闻觉知,而常空寂之意。关于“顿悟”。他的解释是:自心从本已来空寂者,是顿悟。即心无所住是顿悟;今于顿中立其渐者,即如登几层之台,要藉阶渐,终不向渐中而立渐义。又说: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共说,为邪见故。他还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定偈语,不但扼要地说明了禅宗源于般若,而且为禅宗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们的建立门庭,影响极大。
惠能于延和元年(712年)返归新兴定居,开元二年(713年),惠能卒于新州国恩寺。韶、广二州门人,迎惠能遗体至曹溪南华寺供奉至今。今南华寺内所供六祖像,相传为惠能的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