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一生虔诚信仰佛教,曾经发愿以今生世俗文笔之因,翻为来世赞佛乘、转法轮之缘。晚年尤其向道弥笃,频与高僧往来问道,他与鸟窠禅师的酬答唱和,留下“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的公案,至今脍炙人口。
此外,他与如满禅师、惟宽禅师等高僧,也时有往来。
有一天,白居易问惟宽禅师:“既曰禅师,何以说法?”
惟宽禅师回答:“无上菩提妙道,身体力行者,是为律;口宣言说者,是为法;行之于心者,是为禅。应用之道虽然有别,但其结果目的是一致的;譬如江、淮、河、汉,依处立名,名虽有别,水性不二。所以律就是法,法不离禅,为何要在这个当中妄起分别呢?”
白居易再问:“既无分别,何以修心?”
禅师答:“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无论垢与净,一切勿念起。”
白居易不解,又问:“垢即不可念,净无念,可乎?”
禅师说:“如人的眼睛,容不得一物。金屑虽珍贵,入眼亦为病。”
白居易又问:“无修无念,与凡夫又有何差别?”
禅师答:“凡夫无明,二乘执着,离此二病,是为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即近执着,忘即落无明,此为心要耳。”
白居易听后,深感敬佩,越发对佛法生起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