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杨玉辉:善是自性还是他与 自性解脱还是他力救赎

2012年03月15日 14:13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杨玉辉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西南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玉辉教授(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曹立君)

编者按:回望人类足迹,不同国度、不同民族曾以刀光剑影、腥风血雨彼此面对。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使人类饱受悲苦。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佛与基督,人类最伟大的两大精神导师也开始彼此面对,共聚同存。2012年3月15日,第三届佛教与基督教比较学术研讨会在重庆西南大学召开,会议主办方试图通过学术交流,尝试基督教与佛教之间更深度更积极的对话。西南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玉辉教授在此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解脱观与拯救观:佛教与基督教人生观困境认识的同和异》的主题演讲,他认为佛教解脱观和基督教拯救观都是阐释人生现实困境问题及其解决理论,二者既存在揭示人生现实困境问题共性的同一性,也具有各自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不同立场和方法的个性的差异性。

杨玉辉教授论文摘要如下:

佛教解脱观和基督教拯救观都是阐释人生现实困境并寻求摆脱这种困境而走向圆满生活的宗教信仰理论。二者既反映了各种宗教对人生困境及其出路的共同认识,但也体现了各自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体悟及寻求解决人生和社会困境的不同路径。本文试图对二者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一个初步的比较分析,希望能更明确地看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点,并由此提供给大家一个探讨人生现实困境问题的思路;同时也希望有助于找到更好地研究和理解佛教和基督教,特别是探讨在它们之间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沟通的管道。

一、解脱观与拯救观在人生现实困境认识上的同一性

佛教和基督教作为世界上的两大宗教,它们的一个共同的关注点都是人类的命运和人生活的幸福问题,佛教解脱观和基督教拯救观正是这种关注在思想理论上的集中体现。在这一点上,这两种理论都揭示了一系列人和社会的共同的本性,就对人和社会的困境及其摆脱的出路的共性来说,我以为佛教解脱观与基督教拯救观在人性设定、人生现实困境的认定及其原因、摆脱现实困境的方法路径及最终的目标境界等方面都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和一致性。以下我们就来讨论这些同一性。

1、解脱观和拯救观在人生现实困境的人性设定上的同一性

佛教的解脱观和基督教的拯救观都是一种关于人生现实困境及人应如何摆脱这种困境的理论,所以其理论也首先是基于对人的认识特别是人性的设定来展开的。根据作者的考察,佛教的解脱观和基督教的拯救观在人性设定上是具有同一性的,它们都认为人在本性上既具有善性也具有恶性,是善与恶的统一;而且都强调善性来自先天和神,恶性来自后天环境和人自身。对佛教来说,善性就是佛性,恶性就是欲性,善的佛性来自先天,人人具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人在现实中生活又摆脱不了欲望的诱惑,必然受到后天环境因素的染污而呈现贪瞋痴三毒之性。对基督教来说,善性就是灵性,恶性就是罪性,灵性由上帝所赋予,罪性则是由人的祖先和人自身的局限所导致。根据解脱观和拯救观的认识,正由于人在本性上所具有的恶,结果导致人堕入苦海和罪恶之中;但又由于人具有善的种子,所以人也有能力摆脱苦海和罪恶获得解脱和拯救,走向完满新生。

2、解脱观和拯救观对人的现实困境的认定及其产生原因上的同一性

解脱观和拯救观不仅在人生现实困的人性设定上具有一致性,而且在对人生现实困境的表现认识上也具有同一性和一致性,都认为人生现实困境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事实上,解脱观强调现实人生的痛苦状态和拯救观强调现实人生的罪感状态所反映的实质就是人生现实困境的集中体现。对佛教来说,人在现实中总是生活在痛苦和烦恼之中,总是受到贪瞋痴三毒的侵蚀和控制,无法过上真正宁静安详的快乐幸福生活;对基督教来说,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在罪恶之中,总是难以摆脱人的欲望和邪恶因素的引诱,总是背离上帝的教导,总是生活在有罪的困顿状态。

同时,二者在对人生现实困境产生的原因的认识也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是人自身认识能力的局限和道德素养的不足。对佛教来说,人的无明不能觉悟佛教所揭示的真理,贪瞋痴三毒对人心的侵蚀,人对现实有限事物的执着,以非为是,妄作妄为,这些是导致现实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对基督教来说,人不能意识到自身的缺陷,不能意识到上帝的伟大和正确以及遵循上帝律法的重要性,无法分辨真正的善恶好坏,无法抵御各种诱惑,结果必然是难以摆脱罪的行为和罪的意识,在罪的生活中无法自拔。

3、解脱观和拯救观在如何摆脱人生现实困境的方法路径上的同一性

在走出人生现实困境获得解脱和拯救的方法上,解脱观与拯救观也具有一致性,即都是强调提升人的思想觉悟水平,克服人在道德上的局限性,按照神所指引的方式生活。在解脱观看来,人要获得解脱首先需要认识和把握佛陀阐释的真理,觉悟佛性,克服人的无明状态,然后根据八正道或戒定慧三学进行修行,最后达到涅槃境界,获得根本解脱。具体地说,就是要皈依佛法僧三宝,学习佛法,修行佛法,觉悟佛性,把握宇宙世界和人生的本性和真理,修行八正道和戒定慧三学,从而超越尘世缠绕,摆脱六道轮回,成就涅槃境界,获得根本解脱。而对拯救观来说,人要消除罪恶,获得拯救和救赎,就必须信靠上帝,皈依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所创立的基督教,按耶稣基督指引的道路去生活,由此才可以获得救恩,得到拯救。《圣经》说:“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以弗所书》2:8-9)耶稣基督流的宝血将一切信他的人的罪洗净,得以称义,成为永生神的儿女。一切相信耶稣的人都可得到恩典,得到永远的生命;而不信耶稣的人将在永远的死亡中沉沦。当一个人接受耶稣做自己的救主后,神就把生命赐予他,让圣灵永驻他心中,使他得到新的生命,同时他的罪也得到赦免,不再灭亡,他也从罪人变成义人,并可从世俗中区分出来成为真正的“圣人”。

4、解脱观和拯救观在摆脱人生现实困境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上的同一性

不管是解脱观还是拯救观,它们在摆脱人生现实困境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上和要达到的终极境界上也具有同一性。二者都是要将人从现实困境状态中也就是痛苦和罪恶中解救出来,走向幸福和快乐的生活。对解脱观来说,摆脱生活的烦恼和痛苦状态,走向烦恼永断的涅槃幸福是解脱的根本目标。达到这一人生目标后,佛教徒们就可以感受到觉悟佛性、把握世界和人生真谛的愉悦,以及超越世间功利羁绊所获得的自由自在生活的快乐。对拯救观来说,摆脱自身的罪性状态,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是拯救的根本目的。在基督徒看来,能够赎去罪性,回归上帝所造人之完美本性是拯救的根本目标。当人获得拯救后,他就能与上帝和主的亲近,与上帝和主沟通,聆听他们的教诲,得到他们的启示,获得他们的恩惠,展现他们的荣耀,不用再担心生活迷失方向走入罪恶深渊,从而过上真正幸福快乐的生活。

其实,在摆脱人生现实困境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上,解脱观和拯救观在对人获得解脱和拯救后所达到的终极目标的认识也具有同一性,都是一种超越世俗功利的内心宁静、快乐、自在、幸福的状态。事实上,不管是获得解脱还是获得拯救,其内心都应该是一种负担、痛苦、烦恼的消除,都是呈现一种愉悦、安宁、平和、幸福的状态。在解脱观看来,获得解脱是对身体和心理欲望得不到满足所产生的痛苦和烦恼的超越,是从世间各种功利性追求中的解放,人再也不会为欲望的不能满足和功利追求的不能实现而烦恼,人的内心由此可以安宁,并体验到对人生和世界认识从必然到自由的本性(佛性)把握的思想愉悦,同时可以按照事物的本性规律去过那幸福自在的生活。而对拯救观来说,获得拯救可以使人从负罪感中解放出来,并能与上帝和主沟通,体验到上帝和主的关怀和爱护,意识到上帝和主与自己同在,随时都能得到上帝的启示,从思想上感觉到生活有了依靠和保障,不用担心生活方向迷失,从而可以生活得更为安心、自在、快乐。

二、解脱观与拯救观在人生现实困境人生上的差异性

解脱观和拯救观作为佛教和基督教关于人生现实困境及其摆脱的两种基本理论,二者虽然具有宗教信仰理论上的一系列共性,但它们比较是两种不同宗教的关于人生的思想理论,所以它们也存在一系列不同点,也正是这些不同点构成了二者在宗教信仰乃至整个思想文化上的各自特性。那么这两种理论到底有哪些基本的不同呢?我以为至少有五个方面它们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下面就对这五个方面的差异性进行简要的说明。

1、解脱观和拯救观在人生现实困境的人性设定上的差异性

虽然解脱观和拯救观有关人生现实困境的人性设定都认为人是恶性与善性的统一,但它们在对人的善恶之性的来源和表现的认识上却是不同的。解脱观认为,人的善性即佛性来自先天,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的佛性来自轮回的流转过程,前世的佛性通过轮回流转在一个人孕育时来到他身上,并成为他一生生活中决定其思想行为的善的表现的根本因素;而恶性即欲性则来自后天环境,来自外部环境因素对六根的刺激,因这种刺激而诱发出人自身欲性中的恶性--贪瞋痴三毒。拯救观则主张,人的善性即灵性来自上帝,是人在被上帝创造之时所赋予的,人因为有上帝所赋予的灵性,所以才能具有各种善良的思想和品行;恶性即罪性则来自人自身,来自人对上帝的背叛,人的祖先亚当、夏娃不听上帝的话,偷吃禁果,犯下原罪,从而使人背负罪恶。从人的善恶之性的性质表现来看,解脱观的善恶之性更体现为生活结果的好坏,具体表现为生活是否痛苦,生活好、没有痛苦就是善,生活坏、充满痛苦则为恶,而且认为善性是内在的、自身的,恶性是外在的、环境的;拯救观的善恶之性则更体现为是否遵循上帝的律法的道德品性的好坏,具体表现为道德品性高则为善,反之则为恶,而道德品性的判断者则是上帝,所以善性必然是与上帝联系在一起的,而恶性是人自身的。

2、解脱观和拯救观对人生现实困境认定及原因判断的差异性

解脱观和拯救观虽然都强调人生存在现实的困境,但二者在对人生现实困境性质的认识上则是有所偏重的,解脱观更倾向于将人生的现实困境描述为身心痛苦性,而拯救观则更倾向于将人生的现实困境描述为精神罪感性或精神痛苦性。对解脱观来说,人生现实困境的基本特性就是它的痛苦性,这种痛苦既有身体和生理的,更有精神和心理的,从生苦、老苦、病苦、死之生理之苦,到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之心理之苦,再到五取蕴苦之众苦之积聚,呈现出身心俱苦恼的现实困境。对拯救观来说,人生现实困境的基本特性则是它的罪感性,这种罪感性既有祖先所犯原罪的先天罪性对人的困扰,也有每个人所犯本罪的后天罪性的困扰,它使人总是生活中罪感之中不能自拔。在拯救观的认识中,人的罪感性主要是精神的、心理的、价值的,尤其突出的是道德价值观的,肉体存在虽然也是罪感产生的一个原因,但它不是根本的。

至于导致人生现实困境的原因,解脱观和拯救观也存在认识上的差异性,解脱观认为主要是人思想上的无明和贪瞋痴三毒侵蚀导致的对现实有限事物的执着,而拯救观则认为是人的贪婪本性和外部诱惑所导致的道德认知缺陷。对解脱观来说,导致人的烦恼痛苦的原因主要是使人不能分别真假实幻是非,认假作真,执幻为实,以非为是,将有限的、刹那生灭的虚幻之物作为无限的、永恒的实在之物来加以追求和占有,结果是水中捞月、镜中摘花,到头来不仅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快乐,而且还会使人陷入无尽的身心痛苦之中。对拯救观来说,导致人的精神罪恶感的原因则是人缺乏真正的道德判断力,不能分清对错是非善恶,加上人的贪婪本性和外部诱惑,结果以错为对,将非作是,认恶为善,背离上帝的教导,致使生活失去上帝的指引和护佑,不仅使个人生活陷入罪感中不能自拔,而且使他人和整个社会也因其罪恶行为陷入混乱和灾难之中。

3、解脱观与拯救观对摆脱现实人生困境的主体作用认知的差异性

虽然解脱观和拯救观都强调人需要从现实困境中摆脱出来才能获得幸福快乐,但由谁来使人摆脱这种困境,其作用主体及其如何发挥作用二者却存在很大的不同,解脱观强调主要应该靠人自己的觉悟和修行,而拯救观则强调主要靠上帝的神力。在解脱观看来,只有人努力学佛,觉悟佛性,明白人和世界的真空本性,并在行动上不执迷于现实有限虚幻的事物之中,而能从中超越出来,就可获得真正的解脱,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无限的快乐。在拯救观看来,能将人拯救出来的只能是上帝,人自身的道德局限性决定了人不能自己拯救自己。拯救观认为,是上帝自己道成肉身,成为耶稣基督来到人间,完成对人的拯救工作。人通过对上帝的信,改变心意,接受上帝通过耶稣基督所给予的救赎,领会上帝的旨意,接受圣灵的洗礼,改变自己道德认知的缺陷,实现与上帝的一致,在思想和行动上成为符合上帝要求的义人,过上永福的生活。

4、解脱观与拯救观对摆脱困境的方法的差异性

如何走出人生的现实困境,获得圆满的人生,解脱观和拯救观在方法上是有所不同的,解脱观主张身心修行,而拯救观则强调信靠赎罪。按照解脱观的认识,人要摆脱痛苦和烦恼,获得圆满人生,只有觉悟佛性,成就佛业一途。具体地说,就是要皈依佛法僧三宝,学习佛法,修行佛法,觉悟佛性,把握宇宙世界和人生的本性和真理,修行八正道和戒定慧三学,从而超越尘世缠绕,摆脱六道轮回,上升西方极乐世界,成就涅槃境界。对基督教来说,人要摆脱原罪和罪性,获得救赎,得到拯救,就必须信靠上帝,皈依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所创立的基督教,只要信了耶稣基督,按耶稣基督指引的道路去生活,就可以获得救恩。《圣经》说:“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以弗所书》2:8-9)耶稣基督流的宝血将一切信他的人的罪洗净,得以称义,成为永生神的儿女。一切相信耶稣的人都可得到恩典,得到永远的生命;而不信耶稣的人将在永远的死亡中沉沦。当一个人接受耶稣做自己的救主后,神就把生命赐予他,让圣灵永驻他心中,使他得到新的生命,同时他的罪也得到赦免,不再灭亡,得到拯救,他也从罪人变成义人,并可从世俗中区分出来成为真正的“圣人”。其实,在摆脱人生现实困境的方法上,虽然解脱观和拯救观都强调需要信仰和修行,但二者在信仰和修行方法上却存在明显的不同,解脱观强调要通过八正道和戒定慧三学的全方位身心修炼,从而摆脱痛苦,成就佛性,得到解脱。而且解脱观认为人可以通过修行自我完成人性的圆满,从凡人到罗汉、菩萨、佛,实现由人到神的上升;而拯救观则强调得到拯救的关键是通过信靠主和上帝,赎去原罪,摆脱罪性,注入圣灵,获得拯救,成为义人。而且人的拯救不能由人自己完成,需要上帝和主才能完成,人得到拯救后仍然是人,人不能被拯救成为神。

5、解脱观与拯救观对摆脱困境的价值追求和终极目标境界的差异性

在解脱观和拯救观的目标追求上,二者也存在差异性,解脱观主张觉悟超越,而拯救观则强调信定德升。在解脱观看来,使人摆脱痛苦得到解脱的根本是觉悟佛性,以达到对欲望世界的超越,即在佛教真理的指引下,提高对宇宙世界的认识能力,觉悟现实人生的无我本性,从对现实有限虚幻的事物的执着中超越出来,从而摆脱烦恼和痛苦。对拯救观来说,使人摆脱罪性得到拯救的根本则在于信靠上帝与耶稣基督,让上帝和主的圣灵洗去人的罪孽,使人的道德觉悟得到提升,从思想上认识到:惟有上帝和主的道路才是获得救赎、成为义人的正确道路;人不能违背上帝的律法,必须按照上帝和主指引的道路生活,自觉地执行上帝和主的旨意,将上帝和主的爱撒播到世界中去,以荣耀上帝为己任。对拯救观来说,人也只有在信仰上帝的灵命生活中才能得到上帝的恩惠,感受到圣灵的荣光,享受到上帝和主带给人的幸福和快乐。

在获得解脱和拯救的终极目标境界上,解脱观和拯救观也存在差异。解脱观强调的解脱境界是一种佛性彰显,三毒尽除,没有烦恼痛苦的宁静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因没有烦恼和痛苦从而表现出愉悦和快乐自在,是一种宁静无忧的自在境界。而基督教的拯救观描述的拯救境界则是罪性的消除,罪感的解除,以及圣灵充满的一种无愧无咎、真理在胸的自在自信状态。

三、结论

对人生现实困境及其摆脱的出路的探讨是所有关心人的命运的思想理论尤其是宗教信仰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反映其对人和社会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集中体现。佛教和基督教能发展成为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世界性宗教,从根本上说,是它们在思想理论上深刻反映了人和社会的现实,特别是人在世界上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所构成的人生现实困境,并提出了从思想意识层面走出这种困境的路径和方法,而且几千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佛教和基督教的这些主张。虽然在许多人看来佛教和基督教提出的关于人生现实困境及其摆脱之道的理论无法带来根本的实际效果,但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人生和社会的实质,就知道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能完全解决人生现实困境的方法,最多达到有限缓解的作用,而宗教作为从思想意识上来解决这一问题,更确切地说是超越这一问题,反而显示出了它的根本性。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说宗教对人类解决各种问题具有根本和普遍的价值,这种价值更集中体现在像解脱观和拯救观这样的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理论上。

作为世界性的两大宗教,其在对人生许多问题上都存在不约而同的共识,但因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土壤的不同,二者也存在认识上的差异。由此我们看到了佛教解脱观和基督教拯救观在关于人生相关问题上既呈现出了一系列的同一性,又展现出了各自的特色,显示出一系列的差异性。很显然,二者所展现的一系列同一性无疑反映了对人生现实困境问题上的认同,更是对人类所面临共同的人生现实困境问题深刻揭示和反映;而二者所体现的一系列差异性,则反映了它们对人类所面临的人生现实困境问题的不同理解和把握,是对人生现实困境问题解决的思想理路和路径方法的不同探索。这种不同的探索不仅不存在对错问题,反而为人类更好地解决人生现实困境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理路和方法,都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们去好好学习和实践。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人生 现实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