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刘康乐:不一样的末世救度,一样的终极关怀

2012年03月14日 12:04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刘康乐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华中师大博士后刘康乐(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曹立君)

编者按:回望人类足迹,不同国度、不同民族曾以刀光剑影、腥风血雨彼此面对。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使人类饱受悲苦。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佛与基督,人类最伟大的两大精神导师也开始彼此面对,共聚同存。2012年3月15日,第三届佛教与基督教比较学术研讨会在重庆西南大学召开,会议主办方试图通过学术交流,尝试基督教与佛教之间更深度更积极的对话。华中师大博士后刘康乐在此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末世拯救与终极关怀——佛教,道教与基督教的救度论比较》的主题演讲,他认为佛教解脱理论并不是一种知识论或安慰现实人生痛苦的幻想,而是可以在实践中落实并逐一得到证实的。其现代社会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刘康乐博士论文摘要如下:

一、终极关怀的基本形式:解脱与救赎

终极关怀应该是所有宗教最为核心的教义,因为它为人们指向了通往美好归宿的道路。宗教源于对现实苦难的抗议,而终极关怀则提供了对现实苦难的超越。概括起来,宗教终极关怀的基本形式,按照终极关怀的力量来源,可分为:(1)依靠自力的解脱,如佛教的涅槃、道教的逍遥、儒家的成圣等,通过自身的心性修炼或技术手段而达到生命超越的境界;(2)依靠他力的救赎,如基督教依靠上帝和耶稣的救赎,伊斯兰教依靠真主的救赎,佛教净土宗依靠阿弥陀的愿力往生净土,还有信仰弥勒佛、药师佛乃至无生老母等宗教,皆是依赖神的力量得到救赎,不相信个人的有限力量能够让生命得以最终的解脱。

今天我们的对话主题是“佛教的解脱与基督教的救赎”,由此看来,人们对于不同宗教的终极关怀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即佛教终极关怀的方式是解脱,而基督教的终极关怀方式则是救赎。实际上,具体到每一种宗教内部,可能既有关于解脱的教义,也有关于救赎的教义。我们先来分析“解脱”与“救赎”两个词语的本意及外延:解脱之意主要有:1、解除、解开;2、释放;3、消释;4、脱出窠臼;5、摆脱烦恼。其本意是指从一种较为艰难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佛教的解脱,取摆脱烦恼之意,即消除业障、了断生死而复归自在,也即一般所说的“涅槃”、“圆寂”等。有意思的是,《圣经旧约》也曾谈到了“解脱”,但《圣经旧约》中的“解脱”并无终极关怀的意义,仅为释放、摆脱等本意。

佛教关于解脱的教义源于“苦谛”,即人生充满了苦难(具体为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盛蕴八苦)和诸多烦恼(贪、嗔、痴),唯有佛法提供了消除苦难和烦恼的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和正道(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最终抵达“常乐我净”的涅槃之境。

再看“救赎”一词,为“救”与“赎”的合成词,救即拯救、救济,赎即赎买、赎回抵押品,也可以是罪过等。佛教所用“救赎”一词的主要意义为救济贫困,这是救赎一词的本意所在。基督教的“救赎”一词来自于希伯来语Isaiah,即“上帝的救赎”,以色列的律法中有“赎回之前因贫苦而出卖的产业”,但在《圣经》中,“救赎”一词显然被赋予了新的宗教意义,即神拯救人类的生命并免除他们的罪,被救赎的生命获得了纯洁和永生,重回美好的天国。

在《旧约》中,上帝耶和华被称为以色列的“救赎主”,救赎一词多含有“解救”、“搭救”脱离苦难、敌人和被奴役的境地,有时也有拯救灵魂、赦免罪过的意思。在《新约》中,“救赎”已完全具有耶稣以生命的代价为人“赎罪”的意思,即罪人通过基督达成“与上帝和好”。

二、末世观念与末世救度

许多宗教都有关于“末世”的观念,末世观念不仅是一种历史观,也是与彼岸世界密切相关的。宗教为人们在现实世界之外勾画了一个美好的彼岸世界,但宗教所许诺的彼岸世界太过遥远,末世救度观念的提出,消除了宗教徒对生命归宿的现实焦虑,适时地解决了终极关怀的时间表问题,使得拯救不再是一个遥遥无期的等待。当然,不过在不同的宗教教义中,“末世”的观念也并不相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末世救度的模式。

1、佛教的末世思想与净土往生论

佛教的“末世”概念包涵两个方面的涵义:1、世界循环性的毁灭阶段,即宇宙的“坏劫”时期;2、佛法逐渐衰微的时代,即“末法”时代。佛教的“劫”的观念源于印度教的宇宙观,劫是一种异常久远的时间概念,劫有大中小之分,一小劫长达上千万年,每一大劫都会经历“成、住、坏、空”四中劫,而每至劫末即有大灾难发生,是时万物俱灭。

在另一些场合,“末世”也常指佛法衰微的末法时代。依佛经相关记载,推算下来,末法开始的时间应在隋唐五代。佛教认为末法时代人们的根性和信心都大大降低,很难通过自我的修行得到解脱,而净土信仰认为,只要坚持“称名念佛”即可临终借佛力往生极乐,是佛教众多解脱法门中的“易行道”,故此深得广大信众的欢迎。

大乘佛教认为在现实的婆娑世界之外,尚有许多藉由佛力所构建的清净世界,即“十方净土”。净土信仰源于印度婆罗门教的生天思想,后为佛教所吸收,成为强调他力救度的一派。虽然对于净土世界是化土还是报土存在许多争论,但对净土世界的描述都是异常的美妙绝伦,是许多佛教徒所向往的彼岸天堂,信仰者坚持念佛名号,临终之时即能在佛的接引下往生净土。

在中国佛教史上,东方净土和药师净土信仰的影响并不很广泛,而弥勒净土信仰和弥陀净土信仰,逐渐成为佛教中他力救度的主流信仰形式。佛教认为,弥勒菩萨是未来继承为佛的救世者,而弥勒佛所治理的兜率天宫,是一个庄严美妙、生命长存的理想国度。弥勒信仰源于原始佛教时期,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动荡时代,广大民众对弥勒下生救世的期待,掀起了弥勒净土信仰的高潮。从今天所留下众多的南北朝的弥勒造像中,可以看出当时弥勒信仰的高涨。至唐代弥勒信仰依然鼎盛,玄奘大师就曾表示希望往生弥勒净土。

弥陀信仰是继弥勒信仰以来又一影响深远的净土思潮,弥陀净土又称西方极乐世界,据《无量寿经》所载,往昔有比丘法藏闻说佛法,誓愿救度众生,曾于佛前发下四十八大愿,即愿末世污浊世界的众人,皆能够坚持信心不退,临终往生极乐国度。法藏成佛为阿弥陀佛,至今仍于西方极乐世界说法度人。东晋道安的弟子慧远在庐山与众人共结莲社,誓愿往生弥陀净土,慧远也因此被尊为净土宗的初祖。慧远之后,相继有北魏昙鸾、隋道绰等佛门大德弘扬弥陀净土信仰,而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则是唐代的善导大师。盛唐时代的佛教,“家家观世音,世世阿弥陀”,净土法门遂遍及于天下,成为民间普遍的信仰,而弥勒净土信仰渐渐式微,弥陀净土信仰渐趋鼎盛,净土宗更成为后世与各宗合流并行的佛教主流信仰。

总之,中土佛教净土信仰的流行,有其深刻的末世背景和思想基础。小乘佛教时期,自力解脱是生命超越的根本方法,通过自身的修炼而达到相应的果位,并最终超越生死轮回,至于涅槃境界。然而通过自身修炼获得解脱的道路异常艰辛,并非适合所有的宗教信徒,获得解脱的也仅为少数人。大乘佛教广开救度众生的大门,但对于广大普通信众来说,自力解脱绝非易事,而信仰的信心也随着佛法的日渐衰微而减弱,而末世的临近,更增强了生命无着的深切忧虑,故此大乘佛教在自力解脱之外,大力提倡依赖他力救度的净土信仰,认为在末法时代佛、菩萨将下世为“救世主”,帮助那些无力自我解脱的人们脱离生命轮回之苦,抵达极乐世界。依赖“他力救度”的净土信仰,因其易行而深受广大信众的欢迎,为中土佛教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民众基础。

2、基督教的末世救赎论

基督教的末世观念来自于犹太民族的历史观,《旧约圣经》中有先知预告世界终结和新世界降临的预言,在末日的正义审判中,善恶都得到应有的奖赏和惩罚,而犹太民族作为神的选民,必将获得新的生命。犹太教相信在末日来临的时刻,上帝派来的救世主“弥赛亚”,将拯救和复兴犹太民族,开创一个崭新的世界纪元。犹太民族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遭受着被奴役、驱逐和亡国的悲惨命运,而犹太教的末世观和弥赛亚情结,反映着民族深重的危机感和救赎期待,而上帝的末日审判,更具有民族复仇的政治意味。

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末世观并有新的创见,末日审判不再是犹太民族的复仇愿望,而具有道德审判的伦理意义。基督教的末世论是基督教神学的重要内容,其所探讨的是世界的最后和基督再临的教义。在《新约圣经》中,耶稣宣称自己就是上帝派来的救世主“弥赛亚”,他用自己的血和肉赎了世人的罪。耶稣作为一个人与神的中介,使得“人与上帝重新和好”。耶稣宣称信靠他的人能够得救,他复活并在世界的末日再度降临,做最后的审判,神的选民将复活在天国。基督教的末世论,包含着浓厚的伦理学色彩,而神的启示、审判和天国期待,则凸显了终极关怀的宗教信仰意义。

三、不一样的末世救度,一样的终极关怀

一切宗教归根结底都是“解脱”(离苦得乐)的宗教,而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有关于末世救度的教义,因为末世建立了现世与来世的沟通桥梁,宗教关于社会正义、道德赏罚、幸福期待、永恒存在等问题,都可以通过末世救度的模式得以解决。佛教和基督教在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中,发展了不同的末世救度学说,这些末世救度论都包含了末世描绘、谁来救度、谁能够得救、如何救度和救度后的归宿等问题。

1、末世情景:恐怖和沦丧的世界

宗教对末世情景的描绘,充满着恐怖的灾难(洪水、瘟疫、战争)和道德沦丧(污浊、罪恶),这是人类历史记忆在宗教中的反映。佛教的“劫灾”观念中有关于“坏劫”的末世情景,如果说坏劫是世界运行的自然规律,那么末法时代的道德沦丧,便归咎于众生自身的罪恶,在这种污浊的环境下,佛法修行艰难无比,依靠自力解脱的人更是微乎其微,于是一种依赖他力救度的净土信仰随之诞生。

基督教关于末日图景在旧约和新约中都有很多的描绘,旧约中的末日洪水灾难是上帝赏罚善恶的重要手段,与道教的洪水灾难如出一辙,而诺亚方舟的选民与道教的种民也不谋而合,从中可以发见不同宗教中的相同特质,即宗教苦难是对于历史和现实灾难的深切记忆。新约中预言的末日情景,在《启示录》中有着详细的描绘:“天使拿着香炉、盛满了坛上的火、倒在地上.随有雷轰、大声、闪电、地震。”七位天使吹响了末日的号角,大地、江河、生物乃至人民,都笼罩在风雨、雷电、地震、大火的无边恐怖中,七位天使带来的七样灾祸依次降临,幸存的人们终于等到了新天地的出现。

2、救度者与被救者

末世的救度者与被救度者,是全能的神与有缺陷的人的关系,更是一个审判者与被审判者的关系。关于末世中谁能够实施救度的问题,自然地指向了具有超自然能力、完美道德和公正判断力的神灵,在佛教为诸佛、菩萨,在基督教则为上帝或耶稣。只不过在不同的教义体系中,救度者的形象有着很大的差异。佛教和道教的救度者,是自我解脱而助人解脱者,他们以修已度人的博大胸怀,帮助众人一起脱离现实苦难;基督教的上帝和耶稣,是末日灾难的制造者,通过末日灾难实施审判,他的威严和无情令人战栗和畏惧。

末日降临的时刻,哪一些人能够得救?哪一些人会沦入无边的黑暗?这是宗教徒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实际上末日救度的同时,也意味着末日惩罚,故此凡是能够得到救度的,就是被神所选定的,那些不能得救的众生,将受到末日灾难的惩罚。佛教认为六道众生因业力轮回不息,若不能脱离轮回之苦,将永远在苦难中挣扎,甚至沦入地狱之中。但能够解脱轮回的,毕竟是少数的佛、菩萨和阿罗汉等,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在末世来临的灾难面前无能为力。大乘佛教广开救度之门,认为“众生皆有佛性”,即有成佛的可能性,净土信仰就是针对普通大众所提出的救度之道,但净土经典及不少论疏等,依然强调“五逆谤法不生”(一阐提),“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实际上将他们永远挡在了救度的大门之外,直到善导提出“五逆谤法、女人及根缺二乘种均得生”,才真正实现了被救度者的平等权利。

基督教的末世论中,也有“选民”的概念,选民即上帝拣选得救的义人。选民到底是哪些人,有着不用的争论,五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和十六世纪加尔文曾赋予选民以浓厚的预定论色彩,他们将是末世上帝预定要拯救的人;有的神学家认为基督徒即是选民,而施莱尔马赫则认为选民应为一切人。在一般基督徒的观念中,选民仍然是一部份拥有虔诚信仰的人。

3、如何救度:实施救度的方法问题

在末世来临之前,如何实现救度,不仅仅是一个方法论问题,实际上包含着宗教的伦理实践。佛教宣称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往生净土,但其条件有:1、虔心信仰;2、持戒诵经;3、积善行德。净土大师善导大师的净土往生理论认为,凡夫若能持戒修慈、诵读经典乃至念佛名号,发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即生彼国。”净土宗强调往生者要修定慧二善,遵守佛门戒律、孝敬父母、多做功德善业等,实际上强调的都是伦理教化。基督教的救度论,向基督徒们提出了“信、望、爱”的要求,其中既包含着信仰的要素,也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即使受预定论观念的影响,我们无法确知自己是否是被上帝预定拯救的人,但每个基督徒都坚信自己就是被选定的人,并通过自我的虔信努力加以证明。

4、全新的世界:被救度群体的终极归宿

宗教对末世救度的所有讨论,最终都指向一个终极的目标,即生命的拯救和永恒的天国。佛教的净土世界,被描绘成一个富足、华美、纯洁、永生的极乐世界,大乘佛教将自力解脱的涅盘,也描述为一个“常乐我净”的境界,称为自性净土。对基督教徒来说,天堂应该是信仰生活的终极目标,天国意味着回归、复活和永生。《启示录》描绘了末日的审判,“凡死去的人,都站丧宝座前。案卷和生命册都展开了,每人凭这些案卷所记载的,依其所行受审判,那生命册上无名的,便被扔进火湖。”末日审判之后,世界将是一个新天地,圣城耶路撒冷自天而降,便是被救赎者的归宿——天堂:“上帝要与人同住,作他们的上帝,他们作他的子民。上帝要擦去他们的眼泪,人间不再有死亡、悲哀、哭号、疼痛,以前的已经过去,上帝已将一切更新。上帝要将生命之水白白赐给口渴的人喝,而那胆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杀人的、淫乱的、行邪术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说谎的,都将进入硫磺火湖。”

总结:末世救度的伦理价值和终极关怀

末世救度是宗教的核心教义之一,通过对佛教和基督教末世救度论的概括和比较,我们能够发现:首先,末世救度是一个道德审判。关于末世的描述基本上都是源于人类道德的沦丧,罪与罚是末日审判的基础逻辑,末世审判的标准即是善恶的伦理标准。其次,末世是世界的更新而不是毁灭,不管是佛教的劫难说还是道教的大水灾,都预示着世界的再次生成和下一个太平盛世的到来,而基督教的末日审判,也不是世界的终结而是开启神人共处的新纪元。最后,末世救度指向生命的终极关怀。末世救度不是宗教的恐怖主义,也无意于制造现实的恐慌,它源于人类自身的生命危机感和永生渴望,末世救度建立了现实通往彼岸的桥梁,更充满了人类追求幸福的现实关怀。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对话 解脱  关怀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