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海波:从生命关怀看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

2011年10月19日 17:07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海波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海波(图片来源:上海玉佛禅寺)

编者按:2011年10月18日,第十届“觉群文化周”会在上海玉佛禅寺隆重举行。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海波在文化周期间发表题为《从生命关怀看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论文,从生命关怀的角度阐述了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论文摘要如下:

当代中国社会的慈善意识近几年来在公众心目中占据一席之地,中国的慈善事业在汶川地震之后如火如荼地展开,并逐步迈上正规发展的道路。在中国的各种慈善活动中,佛教界每每有着不容忽视的突出贡献。其中,佛教的生命关怀又是当前佛教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兹结合历史和现实从生命关怀角度出发对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实践作一简单梳理和探讨。

一、佛教慈善事业的理论基础

中国大量的慈善事业都与佛教慈悲意识分不开。原因在于,佛教在世间践行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慈悲”。中国佛教把普度众生、救苦救难、利益有情作为其基本行为准则。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行事, 就在客观上做出有利于社会之举。

佛教的福田事业当然不限于《佛说诸德福田经》介绍的这几种,《大智度论》对福田进行了高度概括,把福田分为两种:这种强调救助悲苦众生的悲田思想,是启发社会福利观念的理论来源之一。

在后续的经典中,造福田以“布施”的提法而出现。布施的行为完全出于慈悲心,而不带有任何功利目的,具有利他的性质。

探讨佛教的慈善思想离不开其哲学支撑,这就是佛教的基本观念“因果业报”。这种业报观念自佛教传入不久,就融入中国人的深层意识之中。佛教的福田思想和因果业报观念与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相结合, 发展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思想。

以上理论依据,为推动中国的佛教慈善事业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理论背景,对于社会公益事业和民间的慈善救助事业具有积极意义。

二、中国历史上的佛教慈善事业

综观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历史, 佛教在社会慈善事业中充当着独特的角色。

世界上最古老的慈善基金会是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创建的“无尽藏”。佛教僧人创建之“悲田院”是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医院也来自佛教,叫做养病坊、疫病坊。此外,佛教对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功不可没。佛门中人修建塔寺亭台楼阁,公共浴池,造船义渡,修桥补路,掘井引水,以及建设公共厕所(古代称为圊园)等常见的公共事业。除过这些,佛教尚兴办义学、开设义庄(即免费存放尸骨的地方)等多种领域的慈善福利事业。

近代, 佛教徒更是把佛教的慈悲精神发扬光大, 他们在海内外许多地方都开办了慈善事业, 各地的法师们不遗余力地把慈善事业推广到全世界, 数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赈灾济贫、施药治病、帮助弱势群众、扶孤助残等善行之中,真实地实践着“不为自己求安乐, 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乘菩萨精神。

三、佛教在生命关怀方面的实践

广义而言,所有的慈善活动都可以归结为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狭义而言,生命关怀的对象可以具体到病患群体和临终者群体。在这一慈善领域,佛教慈善理念的精髓尤为彰显,即在进行物质布施的过程中,贯穿着帮助对象在精神方面的提升,令所有参与慈善行为的人员都在生命实相的认知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了悟。佛教的这一传统同样起自佛陀时代。

在此,我们以唐代社会为例,一窥佛教探病、养病制度在中国社会的践行情况。唐代佛教僧尼们所从事的主要医事活动中,悲田养病坊是佛教参与公共医疗业的一个重要事例,所谓悲田,即以救济贫穷者和贫病者为目的的佛教社会福利事业的一种。悲养病坊包括悲田院、疗病院、施药院三院,相当于今日免费住宿诊疗所、养老院、孤儿院,是一种对贫困者、孤独者、疾病者免费诊视、收容助救的设施。悲田养病坊不仅收容疗养病人,也以救济贫困、慰托孤独为第一目的。贫困的病者、孤独的老人、穷苦的流浪者,失去亲人的孤儿,都是佛教中悲田思想的救济对象。悲田养病坊就是收容这些人的场所,它是唐代寺院设置的半官半民的慈善机构。

唐朝朝廷把佛教寺院悲田养病坊作为一项社会救助的措施来推行,无疑是释门悲田的社会救助功能成熟的标志,其中寺院僧尼在悲田养病坊中起到的是主导作用。

四、佛教的临终关怀

对临终者看护和照料,是佛教生命关怀行为体系中最为独特的一个领域,也是历史上其他文化体系相对薄弱的一环。自佛教产生至今,看护临终者并保证其安详而逝一直是佛教僧团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准则。

佛教以人生为核心命题,以解脱生死为终极归宿,在临终生命关怀方面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不仅和临终关怀当前的理念完全吻合,而且更有超出的地方,自佛教扎根中国流传至今,一直在佛教群体中得到验证。

其次,帮助临终者建立正念,令临终者心安乐。他方佛国的存在对临终者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安慰。就大多数的佛教信徒而言,往生西方是人人期望的临终善境。助念的声声佛号使临终者能“心不散乱,正见心生”,并不退堕三恶道,可谓是对临终者成功的宗教心理辅导。

五当代中国佛教的生命关怀事业

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历史上不仅有效弥补政府社会保障之不足,而且是传播佛教、引导正信、树立佛教形象等最有效的方式,因而在历来受到了中国佛教先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改革开放以来,佛教慈善作为一项事业正在当代中国发展起来,并在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比如汶川地震时,单佛教界的捐款就占到整个宗教界的一半,再加上大量人力和物资的投入,令佛教的社会形象深入人心。

1994后,随着我国第一家佛教慈善机构---“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成立,标志着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重现辉煌,开始其现代化进程。

在生命关怀领域,佛教的实践重点是建立养老院,设立临终关怀病房。这种形式的慈善服务在港台地区已经开展多年,造福一方百姓。在大陆,随着人口的日趋老龄化,佛教慈善机构的日益成熟,这一领域是当前佛教慈善团体关注的一个具有长远性的行动计划。目前的规模已初具规模。

以上这些,都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佛教慈善组织已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民间组织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其慈善事业也日益成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海波 佛教慈善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