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释能戒:人类为何需要拯救与解脱?

2012年03月13日 15:36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释能戒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编者按:回望人类足迹,不同国度、不同民族曾以刀光剑影、腥风血雨彼此面对。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使人类饱受悲苦。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佛与基督,人类最伟大的两大精神导师也开始彼此面对,共聚同存。2012年3月15日,第三届佛耶学术研讨会在重庆西南大学召开,会议主办方试图通过学术交流,尝试基督教与佛教之间更深度更积极的对话。重庆佛学院释能戒在此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基督教拯救观与佛教解脱观之比较》的主题演讲。释则量从比较宗教的角度提出:人类为何需要拯救与解脱?人类如何获得拯救与解脱?并对此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释能戒论文摘要如下:

起初,神创造天地,随后又将旧约律法新约福音恩典人间,永在的全能者赐予西方国度恩惠与平安,荣耀基督。无始劫前,至无始劫后,无量佛光普照着东方国土,润泽着有情众生,大慈大悲。同在地球上的人类都是有福的。同为人类的信仰,以不同的教义指引着人类共同的幸福的方向。这,是圣义。

一、基督教的原罪论

关于基督教的原罪论,在《圣经》中有明确的启示。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创2:8)。神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创2:16--2:17)。然而,在撒旦的引诱下,纵使夏娃记得神的吩咐:“不可吃,也不可摸”,却依然摘下那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他人类完全被罪所笼罩,如同洪水淹没一般;所以凡是出自人的都是罪。(参罗8:6--8:7)凡出于败坏的人性的,都得定罪。

二、佛教的苦谛论

佛教的苦谛论如实反映了众生的苦难。佛教将人类的苦,分为三大根本苦,八支分苦。人类在其生活历程中遭遇着人生的不如意接连不断、生活的苦滋味层出不穷之苦。比如失业、离婚、丧子等等祸不单行、纷至沓来的痛苦,让人应接不暇。所谓行苦,人类在其人生旅途上遭遇着经营惨淡、岁月摧残、精神疲惫之苦。比如衰老、病害、死患、失败、孤独、绝望等等无可奈何、身心俱焚、心力交瘁的折磨,不悲也啼,不愁也哀。这些自然灾害、人间冷暖、岁月无情的风霜雪雨,怎一个苦字了得。真所谓,六道众生苦海无边,离苦得乐遥遥无期;求学佛法皈依三宝,出离轮回觉行圆满。

三、基督教的赎罪论

从堕落以后,人类眼光所及之处都充满了上帝的咒诅,这咒诅使无辜的受造之物也陷入共同的罪债漩涡里。

“犯罪的是属魔鬼。”(约一3:8)“犯罪的他必死亡。”(结18:4)“他必因自己的罪孽死亡。”(结18:18)“他必因所犯的罪、所行的恶死亡。”(结18:24) ……

需要指出,这里所论及的死亡不仅仅是指人类肉身的死亡,而是特别指人类灵魂的堕落,永远与神的恩典分离,丧失来自于神的眷顾,承受地狱的痛苦,永远与魔鬼为伍。“这便是作为罪的后果和代价,人的灵与上帝分开了。”(罗3:23)若不被拯救,人类将不可逆转的走向绝望和灭亡。

然而,“主耶和华说,恶人死亡,岂是我喜悦的吗?”(结18:23)“我不喜悦那死人之死,所以你们当回头而存活。”(结18:32)神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林后5:19)只要接受(恩典)就可使灵魂得救。

人已经丧尽本真,根本想不出返朴归真的自拔方法。人没有固有的能力,足以从罪与将临的咒诅中自拔。在与上帝和好革新之前,他只能等待着那应被定罪的事。凭人的聪明不能认识属灵的真理,感情受腐化,意志被奴役,除了神的恩典之外,人实在无法从这景况中逃脱。

幸运的是,这位神也是怜悯的神,由于他的怜悯,他愿意拯救人的灵魂;但他也是公义的神,由于他的公义,他必要刑罚罪人。他是信实的神,他也必将他所宣布的(刑罚过犯者)见诸施行。虽然神的慈爱是多么愿意救人,但他的律法若得不到满足,他也不能这样作。“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来9:22)那是死亡刑罚的代价。

正如哈巴谷说:“你出来要拯救你的百姓,拯救你的受膏者。”(哈3:13)马太福音记载:“她将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马1:21)神是爱,所以他预备赎罪。

“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太16:21)“耶稣带着十二个门徒,对他们说: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先知所写的一切事,都要成就在人子身上。他将要被交给外邦人,他们要戏弄他,凌辱他,吐唾沫在他脸上。并要鞭打他,杀害他。”(路18:31--18:33)他对门徒说:“我有当受的洗,还没有成就,我是何等的迫切呢?”(路12:50)“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太26:28)“耶稣去世的事,就是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路9:31)

于是,耶稣受难,使罪得赦。这罪是人类的。

神在十字架上向世人所表显的爱心,比在任何地方所表显的都伟大,那是非言语所能形容的爱。 “神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爱了。”(约一4:10)“神永远的儿子将天上的大爱带入这仇恨的世界中,被高悬于髑髅地,以致使世界列族得以瞻仰他的荣光,代代得其光的润泽。”

“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加3:13)正如罗宾臣博士说:“十字架并不是妥协,乃是代替;并不是解除,乃是满足。”基督自己取了人性,在此人性上他在自己的律法前取了人的地位,担当罪的刑罚,凭纯粹的恩典拯救人。

“耶稣说:认识你独一的真神,这就是永生。”(约17:3)人类获得上帝的恩典与拯救是由于基督的功劳,是真实而恰当的。

四、佛教的道谛论

远离人类的苦难,解脱轮回的束缚,唯有修行。自修自证方得解脱,别不他法。这是佛教的教诲。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即佛陀)于2600年前(2556年+45年),在古印度菩提伽耶的尼连禅河边的毕钵罗树(即菩提树)下,跏趺而坐金刚座上,定道品法。

是夜,佛陀入深妙之禅定,于初夜得宿命通,悉知过去。感叹一切众生,陷于无明,轮回苦难,无有救济。于中夜得天眼通,观察世间,无量众生,死此生彼,受苦应报。于后夜得漏尽通,逆观顺察,十二因缘,彻破五明,达究竟义。

佛陀始成正觉之后,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觉圆满,万德具足,具一切智,通一切法,妙契宇宙之真理。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19)  奇哉,众生皆因颠倒梦想,被烦恼迷误不能自觉焉。

最后,在阿踰波罗树下,佛陀拒绝了魔王波旬请求入灭的愿望,怀大悲心决意教化众生,遂行至波罗奈斯城的鹿野苑,在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面前初转法轮。至此于后四十五年间,佛陀三转法轮,五时八教,启八万四千法门,利六道有情众生,直至佛陀在拘尸那城跋提河边的娑罗树林示现涅槃之际,从未放弃对众生的谆谆教诲,犹如慈父怜悯子嗣,不忍独行。佛陀在舍寿前,对比丘们的最后教诫是:“自今以后,我诸弟子…… 当勤精进,早求解脱。”

佛陀辗转从兜率天降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弘法在人间、涅槃在人间,以此示现,告诫人类:凡夫皆有佛性,都可以精进修行共证菩提。这就是佛陀给人类传承的道谛。

当今,佛教的修行之道在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之间各有不同,其修行之法亦有渐修、顿修、密修等差异;不过,戒、定、慧三学的修法则是共同所强调的。此外,藏传佛教还讲授基、道、果的次第;汉传佛教中的禅宗所主张的顿修更是独树一帜,明心见性,直指人心。佛法博大精深,佛陀四十五年的教诲遗留下浩瀚的经律论三藏,八万四千法门,逐一介绍实不可能,简说略述亦不周全,勉为其难,粗写几笔,敬请谅解。

佛教的修行之道可以罗列为善法道、解脱道、菩提道三个次第。这种次第的罗列,更关注学修佛法的目的性。前述的基道果、戒定慧的内容也都渗透在每一个次第的内涵里。

确信宇宙人生真谛的教义(即缘起性空、因果不虚、六道轮回),有助于学修善法道,积累资粮福德,获得人天福报,如意吉祥。确信三法印的教义(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助于学修解脱道,成就清净功德,获得有余涅槃,脱离轮回。确信三觉的教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有助于学修菩提道,具足三种圆德(即因圆德、果圆德、恩圆德),获得无余涅槃,正觉如来。

关于解脱道的次第,包括闻思次第、实修次第、实证次第。在闻思次第阶段,修行者应当听闻正法、思辨正理。听闻的内容有:四食五阴、三法印四圣谛、六入处八正道、界相应受相应、缘起性空发心出离等等。实修的内容有:三妙行出入息、四念处七觉支、持净戒正精进、正知正见守护六根、五根五力四禅八定等等。实证的内容有:止观双运开智慧、四双八辈证次第、最后五关十个结、涅槃无为空甚深、解脱自在成佛道、一体世界证心经。

有这样一首偈可以更直观地解读解脱道的修行旨要:贪恋享乐不是修行人,贪恋轮回没有出离心,贪恋我执没有菩提心,贪恋法执不得菩提果。

五、结束语

宗教不二,因人故名。从无可分,亦无可合。随机得益,随益立名。上根一闻,顿了自心,圆修道品,即名为宗。中下闻之,进修道品,渐悟真理,即名为教。(25)

于此引据,谨作参考。

作者声明:此论文全为本人亲自撰写,并对所写内容负责。论文中所有被直接套用或引述的文献资料,已经详细注明其来源(请参看会议论文集)。此项撰写,限于“第三届佛耶国际学术研讨会”使用。若利用此论文,须经笔者同意。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闫秀勇] 标签:  解脱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