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1986:赵朴初在汉语系佛教院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3年08月22日 13:46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编者按:1953年5月30日,中国佛教协会在虚云大师、喜饶嘉措大师、圆瑛法师、赵朴初居士等二十几位佛教界著名人士共同发起下,宣告成立。2013年,中国佛教协会走过了光辉的60年,这60年,中国的佛教教育为整个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回望中国佛教教育走过的60年。

赵朴初(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各位法师、各位同志:

我们的座谈会经过三天的热烈讨论,交流了各地办学经验,就讨论的问题广泛深入地发表了意见,对于几个主要问题统一了认识。这次座谈会很有成就,对推动今后佛教教育事业将起重要的作用。

现在我就几个问题,综合大家的意见来讲一讲。

一、成绩和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各地名山大寺陆续归还佛教界管理使用,佛教界的国际友好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清理佛教文化遗产的工作也提到议事日程。当时的情况,一方面是佛教工作百废待举,急需人才;另一方面却是佛教人才凋零殆尽,佛教事业后继乏人。这两方面的情况向我们提出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不下大力气培养佛教事业接班人,就无法解决佛教工作中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问题。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中共中央于1980年作出了恢复“文革”前由全国性宗教团体直接举办的包括中国佛学院在内的几所宗教院校的决定,明确规定:“宗教院校的任务,是造就一支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又有相当宗教学识的年轻宗教职业人员队伍。”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曾一度中断的佛教教育事业又恢复和发展起来。继中国佛学院于1980年冬恢复开课之后,一些地方相继办起了佛学院、僧伽培训班和学习班,为佛教事业造就了一批人才。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为佛教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成绩很大。从佛教教育发展的全局来看,形势是喜人的。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佛教教育事业的继续发展。从各地佛教院校反映的情况来看,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没有一个层次分明、互相衔接的全面规划;二是在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三是佛学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四是教学管理体制不完善;五是学生来源不足;六是对佛教院校的毕业生有些未能合理使用;七是有些院校办学经费不足;八是一些地方初、中级佛教院校出于尽快为佛教事业培养人才的目的,在主客观条件均不成熟的情况下自动升格,如此等等。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目前的佛教教育水平同党和国家规定的宗教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佛教事业的人才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为提高佛教教育的水平,促进本会四届二次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建立高、中、初三级既相衔接,又各有侧重的佛教教育体系这一总体任务的实现,召开这次汉语系佛教院校工作座谈会,正如大家所说是完全必要的和及时的。

二、统一规划、分清层次

从佛教工作目前和长期的实际需要来看,既要有一般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更要有较高水平的佛学师资和研究人才。也就是说佛教工作是多方面的,所需人才也有多种规格,因此,培养佛教人才的佛教教育体系也必须是多层次的。根据目前汉语系各佛教院校承担的实际职能,将佛教教育体系规划为初、中、高三个层次是合理的。

初级佛教教育主要是指僧伽培训班、学习班。培训班、学习班可以是重点寺庙举办的,规模可大可小,学习时间可长可短,学习内容可有不同重点,此种学习机构可以是常设的,也可以是暂设的,其形式不妨多样化;也可以是省级佛协办的,或是省佛协委托某一重点寺庙办的,或是中级佛学院的初级班。实施初级佛教教育的僧伽培训班和学习班,以释迦佛传、《沙弥律仪》、《遗教三经》、《佛教常识答问》、《法苑谈丛》、五堂功课、丛林知识等为基本教材,还要学习一般文化知识和时事政治,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培养目标主要是寺庙的一般管理人才和为中级佛学院提供学员来源。凡有条件的重点寺庙或地方佛协均可举办僧伽培训班和学习班,以缓解当前重点寺庙管理人才奇缺的情况。

中级佛教教育主要指中国佛学院的分院及省级佛协举办的地方佛学院。这类佛学院招收经过初级佛学教育或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和品德优良的青年僧人入学。教学内容可包括《八宗概要》(周叔迦编)、《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编)、《印度佛教史略》、《二课合解》、《佛学概论》、《佛学》、《四分戒本》、《童蒙止观?六妙门》、《八识规矩颂》、《心经》、佛教应用文、大藏经的历史及分类、佛教文物知识、宗教政策、外事常识、国际佛教概况等。学制二年。毕业学员应具备高中文科毕业生水平,古汉语及外语应有较高要求。培养目标主要是寺庙的中级管理人才和为高级佛学院提供学员来源。个别有条件的中级佛学院可设师资培训班(相当于大专),以培养佛教教学人才为主,逐步充实初、中级佛教院校佛学教师力量。但办这种师资培训班需要一定的报批手续。

高级佛教教育指中国佛学院及中级佛学院师资培训班。学员从中级佛学院毕业或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出家二年以上、品德优良的青年僧人中考选。教授《中国佛教史》、《世界佛教通史》、《高僧传》选读选讲、《佛教研究法》、《佛典泛论》、《中论》、《成唯实论》、《大乘起信论》、《教观纲宗》、《贤首五教仪》、《六祖坛经》、《观经四贴疏》、《律学概论》、《密宗纲要》、《梵网经》、《普贤行愿品》、《因明入正理论》、《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等基本课程。学制四年。培养目标是佛教学术研究人才、国际佛学交流人才、中级佛学院专业教学人才及各地寺庙的高级管理人才。

中国佛学院在条件成熟时将设研究生班(现正在小型试办),学员暂从中国佛学院本科毕业生中选拔。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具有较深造诣的相当于国际佛学研究水平的佛教高级知识分子。

在佛教教育的各层次中,都要紧紧抓住不断提高学员的爱国思想,培养学员的宗教道德,宗教情操,宗教学识这一贯彻始终的培养目标,使不同层次受教育者具备寺庙管理、佛学研究和教学等方面的能力。都要学修并重,严持戒律,注重威仪,尊敬师友,遵纪守法。总而言之,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开发智慧、提高道德的过程。

在明确了初、中、高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课程设置和毕业后的使用和待遇等问题之后,还应当使各层次的培养任务保持稳定,不要希大求全,这样有利于集中师资力量、办学经费,完成所属层次的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才能实现初、中、高三个层次在局部上各有侧重,在整体上互相衔接;也才能使那些有志深造的僧青年循序渐进地完成三个层次的修业任务,成为有较深造诣的弘法人才。因此,根据目前各院校的实际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别明确各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必要的。初级层次主要是指重点寺庙举办的僧伽学习机构,一般可称僧伽培训班。中级层次指中国佛学院栖霞山、灵岩山两所分院,上海佛学院,福建省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和四川尼众佛学院。考虑到尼众不能进中国佛学院深造,四川尼众佛学院在条件成熟时可设高级班,其它中等院校暂时不设高级班,以免分散师资力量。个别条件较好的中级佛学院可设二年制的师资培训班。高级层次指中国佛学院。明确这三个层次,是为了全面规划,保证重点,协调发展。做到既有普及又有提高,既能培养寺庙的一般管理人才,又能造就从事佛教教育、佛学研究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以适应佛教工作多方面的需要。

三、几项措施

要确保规划的实现,还必须采取有力的具体措施。

1、在发挥老年佛学教师积极性和潜在能力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和使用年轻的佛学教师,这是逐步解决师资严重不足的根本办法。佛教事业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佛教人才也要一代一代地跟上来。在各地佛教院校从事佛教教学工作的老法师、老居士,不顾年迈事繁,为绍隆佛种,培育人才呕心沥血,付出了辛勤劳动,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受到“无常”这一客观规律的制约,我们的色身都或迟或早要变坏。我们上了年岁的人要准备随时把自己肩上的担子交给合格的年轻人,把他们放到第一线去接受实际锻炼。青年法师走上讲台,老法师还要支持、鼓励和指导,不能放手不管;青年法师也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一面经常向老法师请教,一面虚心听取同学意见,努力充实自己,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另外,聘请社会上对佛教学术文化有专长的学者、专家讲学;在条件较好的居士中选拔师资对象进行培训;派遣学僧到国外进修,都是解决师资问题的可行办法。

2、为实现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必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折不扣地完成各自层次的授业内容。经过讨论,这次座谈会提出了初、中、高三个层次佛学课的基本教材。这些教材(包括部分经、律、论)大多是现成的着作。在新的佛学教科书还没有编出以前,我们先试用这些书作教材。中国佛教协会将着手这些教材的编印。至于政治、文化、外语等方面的教材,各院校暂可根据本身的培养目标,选用一般学校相应教材。各层次院校毕业生的古汉语及外语水平,应高于同级一般院校的水平。

3、如何合理解决佛教院校毕业生的使用和待遇问题,既是关系到学生来源充足与否及在校学员情绪高低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怎样使那些经过培养的可用之才不致浪费和外流的一个大问题。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自从1980年以来,各佛教院校陆续培养了一些僧才,大部分得到了合理的安排和使用。这些同学分别从事管理、教学、研究、出版等方面的工作,大多数人都能自尊自爱,保持僧人本色,工作也很出色。有一些毕业生未能得到合理使用,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作为所在寺庙的负责人来说,主动地做思想工作,根据本人能力,安排适当的工作,则是责无旁贷的。

对毕业生使用要合理,待遇也要合理。根据有关部门的规定,凡中级佛学院的毕业生,一律按中专待遇;中级佛学院师资培训班(学制二年)的毕业生按大学专科待遇;高级佛学院的毕业生经过六年修业(含中级佛学院或预科二年),按大学本科待遇。不宜与当地寺庙一般僧众的待遇水平拉平。佛教院校教师职称和待遇问题,关系到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问题,中国佛协对此已作许多工作,相信在国务院宗教事务局的重视和支持下,能够尽快得到解决。

4、录音,录像等现代化设备的使用,作为教学的补充手段,也是解决师资不足问题的一项措施。把一些有经验的法师、老师、专家学者的讲课录音录像,进行复制,分发到各地,使一些师资缺乏的地方也能够开设这些课程,就能缓解一些燃眉之急。目前佛学渊博、造诣深湛的法师、居士大都年事已高,我们应当及时通过录音录像的形式把他们佛学研究的心得记录下来,用以嘉惠后学。此事委托北京市佛协秘书长陈洁伟居士负责调研,提出一个可行方案(在今年十一月前),以便逐步付诸实行。

5、随着佛教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级佛教院校兴办起来了,但目前地方佛教院校还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中国佛教协会也没有固定收入,国家经济还不富裕,能够提供的款项有限。因而,只靠国家和中国佛协拨款是不够的。现在一些名山大寺为绍隆佛种,自己集资举办僧伽培训班、学习班,甚至建起佛学院,这种精神值得赞叹和提倡。我们建议是否可以由各名山大寺(特别是有财力的名山大寺)每年从收入中提取一定百分比作为佛教教育基金,由中国佛协统一调配,用于佛教院校,再加上国家适当补助,可望基本解决办学经费问题。当前佛教院校工作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现有的中、高级院校办好,各地不要再新办中级以上的院校。

[责任编辑:张瑞霞] 标签:赵朴初 佛教 佛学院
打印转发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