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恒:宝藏之形成要素(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为纪念房山石经开洞拓印55周年,推动云居寺文化景区建设,更好地保护、研究、管理、利用房山石经这宗珍贵的文化遗产,2011年4月21日北京市房山区召开纪念房山石经开洞拓印55周年暨房山石经研讨会。王德恒在研讨会上做了《宝藏之形成要素》主题发言,内容摘要如下:
在舍利函奉安之际,文帝的孙子的内史令豫章王杨暕(15岁)来到了智泉寺,在智泉寺宣读了文帝于智泉寺奉安舍利、建造灵塔的圣旨。然后,亲撰塔铭。如今《幽州智泉寺舍利塔下铭》也已树立起来了。
虽然时隔十年,静琬还是一眼就认出后来的这个年轻人就是杨暕。七年前,他的父亲杨广即位,改元“大业”,当日的那个少年,如今已经是齐王了。
当时,除了《幽州智泉寺舍利塔下铭》外,隋著作佐郎王劭所撰《智泉寺舍利感应记》也刻石立碑了。
静琬所在的智泉寺,建于北齐。
《大辽燕京涿州范阳县白带山云居寺释迦舍利塔记》载曰:“原此寺(指云居寺),始自北齐。”
《白带山志》引《顺天府志》更明确地记载,北齐天台宗慧思大师就曾居莎题山(白带山):
北齐沙门慧思净住莎题,誓宣鸿愿,普镌见籍,镜幽穹岩。弟子静琬,密承法付,于大业末递于贞观,疲毫琢版,叠窟盈堪。
“莎题”,是指一种草,一般有半人多高,可以入药,由于此山生满了这种草,所以以草名山。又因为此山的半腰经常有白云缭绕,如玉带缠身,又俗称白带山。莎题山,也就是白带山。北齐慧思大师既然净住白带山,那么早在北齐时期白带山已有寺院存在,智泉寺则是由北齐传承而来的,也就是说云居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齐。
云居寺中曾藏有北朝时期的《观音像记》残石,其中有“观音像于寺中,法会如林”之语。
镌刻石经之事看来始于慧思,静琬是秉承师尊遗愿推进刻经事业,而这时隋朝已经取代了北周北齐,并且统一了南北了。
此时,那女子默默参拜祈祷,回转身来。
此时,那官员模样的人叫了一声“姐姐”,而后来的年轻人则呼了一声:“母亲!”
静琬光然大悟,原来这女子就是当今皇后萧氏,而那官员自然就是她的弟弟银青光禄大夫、内史侍郎萧瑀。
萧瑀自幼以孝行闻名天下,且善学能书,骨鲠正直,并深精佛理。萧瑀自称每八日必诵《金刚经》,近日还曾著《般若经灵验一十八条》,后在自家宅院造宝塔贮经,高三尺,日夜植香颂之。有一天,他在庭院之中忽然得到一石像,细看则是佛祖,也奉安塔中。说明此人非常有佛缘。
然而,萧后的身世则更加值得探究,当时,已经是朝中知情的宗亲和大臣们议论的重要话题了。萧瑀也对这位姐姐充满敬重。但是,在姐姐十三岁之前,他甚至没有见到过姐姐。
萧后和萧瑀的父亲是萧岿,字仁远(542年出生,585年五月逝世),是南北朝时代西梁的第二位君主。西梁是梁的一个分裂王朝,它的地盘主要在今天湖北襄阳、荆州地区。萧岿的父亲萧詧与梁元帝萧绎不和,萧绎继梁帝位后,萧詧就投靠西魏,被西魏皇帝封为梁王,在他的统治地盘内他自称皇帝,但实际上西梁的“皇帝”在他们的领土上并没有真正的主权,很长时间里北朝在西梁设有江陵总管,一方面用来监督西梁的君主,另一方面这些总管拥有兵权来保护西梁不被南朝攻击。萧詧死后他的儿子萧岿于562年以太子继帝位。
萧岿的年号是“天保”,他继续他父亲的政策,联合北朝(北周)来抵抗南朝(南朝陈)的威胁。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后萧岿亲自赴长安祝贺,因此深得宇文邕的信任。隋文帝杨坚登基后再次亲自赴长安祝贺,又赢得了杨坚的信任。萧岿是一个相当有学问的皇帝,他曾著《孝经注解》、《周易义记》、《大小乘幽微》等十四部书。萧瑀就是从小受父亲影响读书行事的。
通高13厘米。属明人增制。上部楔状抽屉盖,铭文:
佛舍利。明万历壬辰岁秋八月二十日,慈圣皇太后差官陈儒重安。
四函为镀金银函,长宽各3.85厘米,高5厘米。顶部有莲花,四坡中部饰莲花,两侧为忍冬纹。函体四面有线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图案。周边饰莲花及忍冬纹,錾工极精。内藏木质彩绘香珠一颗,珍珠十一颗。此函为隋佛舍利银函,但被明人进行了镀金处理。函内的木珠、珍珠等物,均为明人安放。
佛舍利内函为白玉函,长宽各1.2厘米,高1.7厘米。为明人增制。内有两颗乳白色小米粒般大小的骨舍利及两颗珍珠。隋内函小金函内,原藏有小金瓶,隋人安置的三颗肉舍利即在此瓶内。显而易见,明人再封佛舍利时取走了隋小金函、小金瓶及瓶内的三颗肉舍利,而代之以白玉函、两颗骨舍利和两颗珍珠。)
到了1999年,原来在压经塔下出土的辽金石经重新回藏,云居寺藏经的功能和宗教活动功能一起恢复。盛世张大佛事,祈福和平,保佑众生。云居寺新的一页开始了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