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吴元真(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编者按:为纪念房山石经开洞拓印55周年,推动云居寺文化景区建设,更好地保护、研究、管理、利用房山石经这宗珍贵的文化遗产,2011年4月21日北京市房山区召开纪念房山石经开洞拓印55周年暨房山石经研讨会。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吴元真在研讨会上做了《云居寺老照片》主题发言,内容摘要如下:
座落在北京房山白带山下的云居寺始建于唐贞观五年,盛于中唐,继之于辽金,延于元明清,民国初年至三十年代后仍有僧人主持佛事,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毁于兵火。这座燕山之殊胜,京南之巨刹,在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寺院仅存山门即天王殿前檐的券脸石兀立在废墟上,其原有的殿宇佛堂,僧舍厅房,荡然无存,所以公布其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以塔及石经为名。
对于寺院建筑的恢复,始于1985年成立云居寺修复委员会,我有幸参加了云居寺重建一期工程的工作。承担云居寺山门即天王殿的复原设计。当时的参考资料就是依据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地上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中的几张战火焚毁前的云居寺老照片,和实际考古调查发掘的原有建筑构件遗存,由此拉开了云居寺院重建的序幕。在复建工作中,这些为数不多的老照片发挥了重要作用,突显出老照片的文献史料价值。
2003年至2004年我先后在国家图书馆发现了邓之城先生和法国人普意雅所拍摄的焚毁前的云居寺与石经山旧影集,共得照片96张。这些原版照片的发现无疑大大丰富了云居寺与石经山的历史文献档案。在2004年11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北京云居寺石经山旧影》一书。我撰写了题为“隔世聚焦:北京房山云居寺与石经山旧影——国家图书馆藏老照片”一文,作为前言述其阅读这些老照片之后的心得。这些老照片还在云居寺内举办了一个专题展览,向观众展示这些老照片的全部内容。
此后,云居寺文物管理处的同志们更加关注对有关云居寺与石经山的图像文献资料的征集工作。至今又先后寻觅到有关云居寺与石经山的老照片及图版资料四百余幅。有英国人庄士敦在1913年出版的《佛教中国》图版照片。有京汉铁路局在1915年5月出版的《平汉铁路沿线风景》之《房山风景》图版照片。有日本人常盘大定、关野贞在1918年2月至1920年10月拍摄后被先后发表在《中国文化史迹》第十二册上的图版照片。有日本人山本明、水野清一、小川茂树、森鹿三、关野贞等五人在1935年5月出版的《东方学报》第五册副刊《房山云居寺研究》上发表的图版及绘图。有蒋维乔在1919年6月3日至4日拍摄,发表在1921年5月出版的《中国名胜》第十六种《大房山二集》中图版照片。有日本人山本讃七郎在1897年至1910年拍摄玻璃底片的老照片。有日本人山本明在1919年至1933年拍摄,发表在《震旦旧迹图汇之北京及其附近》图版照片,有徐幼宗收藏的云居寺全景老照片。有日本人常盘大定在1920年10月7日至8日拍摄,1921年发表在《支那佛迹蹈查古贤の迹へ》书中的图版照片。有无名氏拍摄,发表在1921年第12期和1922年第1期《海潮音》刊物上的图版照片。有日本人樱井一郎在1927年4月以前拍摄,发表在《亚东印画辑》上的原版照片。有刘毅然在1929年拍摄,今保存在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内的老照片。有德国人赫达•莫里逊在1933年至1946年拍摄的底片保存在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内的老照片。有北京特别市公署社会局观光科拍摄,发表在1939年4月出版的《北京景观》内的图版照片。有武德报记者拍摄,发表在1940年1月25日发行的《时事画报》上的图版照片。有平汉路局拍摄,1937年出版的《上方山•云水洞•石经山•西域寺》的照片集内的图版照片。以及2005年以来云居寺文物管理处相继收集来的老照片。这些老照片和图版照片的搜寻征集,成绩斐然、功不可漠。
阅读这些新汇集的老照片和图版照片,使人们对云居寺石经山的历史旧貌会有更全面的了解。例如对云居寺南塔的建筑细部做法看得更清楚。过去仅见邓之诚、普意雅所拍摄的两张全景照片,照片尺寸小,细部表现不可能看得清楚。这次在所新获集中的老照片内有16幅有关云居寺南塔的老照片,有全景又有细部。其中尤以山本讃七郎拍摄的玻璃底片的南塔影像最为清晰。山本明拍摄的南塔是从北向南拍的塔正立面照,可以准确看到塔之立面优美的轮廓线。关野贞所拍的南塔,注意到塔座的细部。
关于云居寺南塔的建筑类型,梁思成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国建筑史》一文中讲到“单层多檐塔,亦可分为二型:(甲)仿木斗栱出檐型,第一层斗栱檐以上各层均砌斗栱,上出椽檐多层,如普寿寺塔,北平天宁寺塔,云居寺南塔,均属此型。”(见《梁思成文集》三第170页)云居寺南塔是八角形十一层密檐式砖塔,塔四周有矮墙围绕成方形塔院,塔基为八角砖台,塔座做成双层须弥座,上为平坐栏杆,栏杆上是三层仰莲瓣座,上为塔身。塔身一层中空,四正向辟门,四斜向砖砌破子棱假窗。一层塔檐下补间铺作斗栱为仿木结构双翘单昂斗栱,二层塔檐下仿木结构斗栱铺作不用耍头,为仿木结构双翘斗栱,三层塔檐以上各层塔檐下补间铺作斗栱为仿木结构单翘斗栱。塔身出檐凡十一层,塔顶攒尖,垂脊脊兽前施小兽,正中为砖雕宝珠塔刹。第一层塔檐角樑头及椽头下悬掛有风铃一圏。二层以上仅角樑头下掛有风铃。云居寺南塔与北京广安门外天宁寺塔相继而建。塔的装饰砖雕华丽而精美。塔的整体造型高广比例合度,各部疏密尺寸谐调,直观颇有节奏韵律感。阅读这些老照片中的云居寺南塔,可以看到古代匠师们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技艺。云居寺南塔堪称这一时期单层多檐型砖塔中的上乘杰作。
老照片中收入了《东方学报》第五册副刊《房山云居寺研究》,山本明、水野清一、关野贞、小川茂树等人拍摄的44幅照片及3张绘图,其文献史料价值最高。亚东写真“云居寺伽蓝俯瞰”可与后面的“西域寺堂塔图”对照参阅。水野清一拍照的金仙公主塔,九层塔檐,塔刹完整。塔上的辽代题记拓本字迹清晰可读,塔之壸门上的拱脸还有完整的拓本。山顶上的唐代单层石塔,华丽的石雕塔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今天金仙公主塔塔檐仅剩七层,小唐塔上华丽的塔刹也佚无踪影。多么令人伤感郁闷。小川茂树拍照的北塔塔座细部,凡图版9幅,有方位标图又有所摄图像的文字记录。北塔四隅的小唐塔也有全景照片及位置标记。关野贞拍摄的北塔注意到塔身的一、二层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的做法。他拍摄的北塔四隅四个小唐塔龛部正面照,可以看到壸门两侧雄壮威武的力士像还很完整。他还注意到龛内的半浮雕佛像,也将他们的形象收入在他的镜头内。这些都是很难得的照片图版文献,准确记录了当时这些石刻砖雕文物的本来面目。关野贞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家,他对中国古代建筑颇有研究,成果斐然。他所拍照的中国古代建筑照片,文献史料价值更高一畴,弥足珍贵。
德国人赫达•莫里逊是位女性,她所拍的照片有不少室内的景物。如殿堂内的诸神佛像、供桌上的法器摆设、漂亮的窗棱槅扇、顶棚上的天花彩画、精雕的裙板纹饰、珍贵的根雕宝座、常见的四出头椅、太师椅、架子床、小炕几等等,连僧众使用的香包佩饰也都吸引着她的目光。赫达•莫里逊的视角与众不同,别有一翻情趣,应该看得出她是一位热爱收藏的女摄影师。
这本老照片有3幅嘉庆御笔瞻礼诗碑碑亭的照片,京汉路局拍摄的时间最早,山本明拍摄的时间次之,普意雅拍摄的时间最晚,邓之诚来遊时碑亭已圯。这座碑亭的建筑形式是四角攒尖顶,琉璃瓦屋面,垂脊前施五小兽,卷草缠花楣罩,下有坐櫈步步锦格心。然在重建时由于没有看到这些老照片资料,将碑亭建成卷棚歇山顶,倒掛楣子、坐櫈均无,与原碑亭差异迥别。重建时如果有这些老照片参考,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遗憾。
这本老照片汇集了18种历史文献刊物中300余幅图版照片以及在2005年以来云居寺文物管理处陆续征集的8张老照片,共314幅。它们的拍摄者有历史学家、社会学者、建筑学家、植物学者,还有刊物的记者以及专业摄影师等等。有不少外国人,也有国人。不管他们当时主观上行为动机是什么。客观上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的历史照片,功德无量。这无疑为今天研究云居寺石经山的历史沿革、寺院建筑、地上石刻文物变迁与保护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档案资料。现在云居寺南塔正在进行重建,工程尚未结束。对云居寺石经山而言寺院建筑的重建与修复,石刻文物的保护与研究,殿堂内文物的复原陈列等都是十分艰巨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珍视这些历史图片,更好地开发利用它的史料价值。
这些老照片拍下的只是云居寺石经山历史上的一瞬间,百分之几秒。然而,正是这么多的百分之几秒留下来的图像给了我们诸多的信息。它可以帮助人们沿着历史的足迹,探寻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剖析今天面对的一切现实,目的是构架展望那美好的未来。品阅那一张张老照片颇有所获,思绪万千,说出来权且充当引子,冀望方家指教。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