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黄夏年:做好房山石经的研究是对它的最好保护

2011年04月21日 12:44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黄夏年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黄夏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为纪念房山石经开洞拓印55周年,推动云居寺文化景区建设,更好地保护、研究、管理、利用房山石经这宗珍贵的文化遗产,2011年4月21日北京市房山区召开纪念房山石经开洞拓印55周年暨房山石经研讨会。黄夏年在研讨会上做了《做好房山石经的研究是对它的最好保护》主题发言,内容摘要如下:

现在保存完好的石经有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它与刻在那里的石刻儒家十三经可以相媲美。但是有影响的还是北京房山云居寺的石刻佛经。沿着现代化的京石高速公路向北驶去,约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云居山下。顺着婉延的上山小路,越过耸立在半山看山人住的孤零零房舍,就可以来到珍藏石经的藏经洞前。藏经洞位于一座凸起的巨大岩石下面,从门口的小窗向里看,经板整齐地堆放。挂着沉重铁锁的大门开启,阳光透过小窗照射进来,墙上嵌入的石经,历历在目,它们经历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镌刻佛经1122部,3572卷,石碑14278块。刻成之后就马上被全部封闭在洞窟里,实现了佛教“永留石宝,劫火不焚”的愿望。房山石经由于刻经时间长,经卷多,成为当今世界文化史上最壮观的一幕。2000年,房山石经又被重新掩埋回窟,所以这样做是更好地为了保护文物。当然,现在的回埋,已与古代的做法完全不同。它是在现代科技的利用下,石经被放在恒温的洞窟里,仍然可以通过特制的玻璃窗,欣赏古人的伟大杰作。

房山石经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大规模的杰作,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瑰宝。作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房山石经身上所突显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已经充分得到了人们认可。人们普遍认可它是中国雕刻史上的杰作,其身上所赋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反映了中国人的智慧与文化的创造性,而且还充满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房山石经自身所具有研究价值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重视与研究,研究者指出了房山石经在版本学、校堪学、文字学和历史学等多种学科方面有着深入研究的必要,特别是对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辽金政权之契丹人的宗教信仰,房山石经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手资料,而作为房山石经的主体——佛教文献学来说,其所具有的内涵更是已有定论,否则它不会在1956年4月21日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2500周年而被全面系统的发掘整理,并且出版了房山石经拓印本。总之,房山石经的价值是突显的,其对后人的启示是深远的,我们对它的认识还不能说全部掌握,它仍然有许多价值等待我们去开发。

刻石为像,勒石为文,文以载道,字以述事,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隋大业年间(605),僧人静琬等为维护正法刻经于石。他的这一壮举是出自于担心末法的到来、佛经不复再存的心态,但是却没有想到开创了中国刻经史上新的一页。“永留石宝,劫火不焚”的活动足以影响到世世代代的人们,正像我们的先贤建造寺院,凿窟造像,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丰富文化遗产,使之成为当今人们用来打造旅游经济的主要资源之一。

千年的房山石经比起其它的石刻经典来说,它是幸运的,在人类的浩劫与兵燹之中,它基本上没有受到破坏,这无疑来自于它的“永留石宝,劫火不焚”理念之影响,因此才被藏在深山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浩劫。新世纪的曙光让已经开封近50年的石经再次回到了原有的状态,藏石于室,长期保存,成为当代人继承遗产,完成先贤心愿的共识,“永留石宝,劫火不焚”这一理念在新时代里重新得到举扬。

但是从佛教的世界观来看,成、住、坏、空是事物的根本法则,任何事物都是处在无常的状态,它的最终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佛教也处在正法、像法和末法的三个时期。二千五百余年来,不管是印度,还是中国,抑或是东南亚,还是西亚,所有的佛教遗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乃至破坏殆尽。房山石经是幸运的,这是得自于静琬和尚的“永留石宝,劫火不焚”美好的愿望,也与他所采用的回藏于室的手段有重要的关系。他的理念,无疑延续了房山石经的有限生命。现在人们再次将石经回藏于室,并且用恒温与恒温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加以妥善的保护,其目的还是在于尽可能地延长石经的寿命,把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交给子孙后代,以对得起我们的祖先。

在人类历史上,我们曾经出现了繁复多样的历史文化现象,也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宗教,但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的洗礼与整合,留下来的历史文化现象与宗教无外乎只有几种,大量的文化现象都最后消失,有的甚至曾经盛嚣一时的历史文化现象,也在几百年之后就不复再存。佛教是幸存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它的二千五百年历史被继承下来,并且得到了发扬光大。作为历史的记录与载体——房山石经,则是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见证者与记录者,而且是较为完整的见证者与记录者,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一种罕见的现象。这就说明了房山石经的价值所在,其自身所拥有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佛教的本身与佛文化的特质,勒石为文则是它的外在表现之一,由于佛教的这一特质,使房山石经突显的是它的文化性与古老文化的记录性,在它貌似于沉寂的状态下,实际上一直在涌动着一股历史与文化的沸腾热血,蕴藏着一种不断催人向上奋发的延伸力量,正像潘多拉盒子一样,一但打开就会迸发出鲜活的活力,继而唤醒人们内心的意识,感召着人们对它的向往。正是由于这种特质,使房山石经在面世以后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它的发掘与与拓印成为共和国佛教史上的最大的文化事业之一,中国佛教界将此作为自己的骄傲与品牌,以此展现了中国佛教特有的特质一面。

房山石经特殊的品格,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去保护它而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我们用以宣传宝贵文化遗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品牌。保护则是为了延长它的自身寿命,宣传则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与重视。但是不管保护与宣传,它的基础都是建立在研究上面的,我们只有对房山石经做了深入的研究,才能够起到保护它的作用,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没有研究就对它不了解,也不知道它的价值与意义,更谈不上重视,也得不到保护。五十年来,中外众多学者潜心研究房山石经,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们通过研究房山石经,还原了很多历史事实,从中了解到先贤们的宗教活动与精神面貌,看见了佛教文化对当时人们的精神影响力所在,同时还丰富了中国刻经史与大藏经史的内容,弥补了中国佛教史研究的严重不足,特别是在辽金佛教与大藏经史方面尤其显得重要。此外,由于研究了房山石经,也推动了云居寺文物保护事业的全面发展,云居寺的建筑得到了恢复,寺院也因为有了房山石经成为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北京正推动云居寺进行申遗活动,其中石经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是不可缺少的理论支撑。

总之,房山石经的保护离不开人类的学术研究活动,要想让房山石经真正实现“永留石宝,劫火不焚”的理想,只有让它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让它的鲜活的活力不断的催人奋进,让它的文化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伴随着人类的精神而长存不衰,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彻底保护,才能将房山石经的鲜活的力量迸发出来,让它永远为人类服务,而不是仅仅是作为文物被珍藏在特定的石窟里面,只是供人欣赏,或者偶露峥嵘。所有这一切,都是取决于学术的研究,将房山石经从各学科和各方面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加大学术研究的投入,房山石经一定会为更多人所识所知,其所呈现的历史价值也会更加广大,对社会的贡献也会更加显著。

房山石经被中国佛教协会以发掘拓印,向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2500周年大会献礼已经过去55年了,房山石经借助于这股东风,在20世纪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房山石经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申遗的东风将会把房山石经再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我们期待着房山石经迸发出更多的活力,同时也期望学者们将房山石经之迷一个个地解开,使房山石经能够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让它真正地被保护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的永远记忆!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邢彦玲] 标签:房山石经 研究 对它的最好保护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