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刘云堤:鸡足山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2013年11月05日 11:29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刘云堤

编者按:2013年11月1日至3日,云南省佛教协会与大理崇圣寺联合举办2013崇圣论坛,全国著名佛教文化专家、大德高僧发表真知灼见,共论云南佛教在中国国际文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宾川鸡足山文化研究所所长刘云堤发表了题为《鸡足山文化研究文献综述》的主题演讲,论文全文如下:

鸡足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因其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迦叶尊者的道场,故在中国佛教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鸡足山古名青巅山、九曲山、九曲崖,因前列三趾,后拖一岭,故名鸡足山。据范承勋《鸡足山志》记载,相传唐代有古和尚小澄和不知名二僧结庵其上;宋代有慈济和尚“常在洱海东北,青巅山峻石上礼迦叶,日课百拜”;元代有源空、普通、本源等僧,已有开山立寺的记载,并明确记载普通是禅宗僧人。明初《白古通记》称宾川九曲山是释迦牟尼佛大弟子迦叶尊者守衣入定以待弥勒的鸡足山,由于僧俗的崇信和大力宣传,鸡足山迦叶道场的地位得以确立。之后,大量高僧名士来到鸡足山,建寺宏法、禅修养性、著书立书,加之政府的重视,鸡足山进入空前的鼎盛时期。清朝中后期,由于政府不重视、高僧匮乏、子孙派系林立,鸡足山渐趋衰落。虚云和尚呈一度中兴鸡足山,但离开后又陷入子孙丛林与十方丛林之争。新中国成立后,鸡足山部分寺院得到修复,但“文革”中山上寺院与文物尽遭毁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宗教政策得到恢复,部分寺院得以重建,佛事活动正常开展,游山信众日益增多,鸡足山又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鸡足山由于“文革”中遭到空前破坏,寺院和文物丧失殆尽,要还原鸡足山的历史面貌有一定的难度。鸡足山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有赖于有关鸡足山的史料的广泛搜集和深度挖掘。鸡足山史料由三部分组成:文献资料、历史遗物(碑刻、塔铭、摩崖石刻、书画)、口述史,其中,文献资料是研究鸡足山历史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手段。摸清鸡足山文化研究的文献状况,有助于鸡足山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笔者近三年来,经过苦心搜集整理,共搜集到关于鸡足山方面的书籍30 部,学术论文62篇,基本能反映出鸡足山研究工作的发展现状。

一、 山志

山志是目前研究鸡足山文化最重要的成果和展现形式。《志补》包括在内,共编纂有7本,明朝1本,清朝3本,民国1本,新中国成立后2本。兹就相关情况作一番概述:

(一)徐霞客《鸡足山志》

徐霞客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应丽江土知府木增之请,于八月第二次登临鸡足山时所修,成稿四卷,因病中止。志稿毁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所幸《徐霞客游记》末附有《鸡山志目》、《鸡山志略一》和《鸡山志略二》,从中可以了解到徐《志》纲目、“灵异十则”、“景致十则”、寺院简介和部分碑文简介,特别是徐《志》纲目为后世修山志提供了优秀的体例,以后的山志都没有跳出这个范畴。

(二)大错和尚《鸡足山志》

大错和尚,俗名钱邦芑,明末遗民,极富文采。清顺治十七年(1660),澜沧兵备道曹延生巡山时与山僧共请居山的大错和尚撰写《鸡足山志》,之后大错和尚与无尽、眼藏、子眉、古道、古笑一起“攀岩扪壑、搜奇吊古,历数十日而其未厌也。”历时半载,成稿十卷,曾刻板印行,后遭兵燹,书板俱毁。三十年后范承勋续修山志时得见其大部分残编,略作增删,成稿十卷,人称范《志》。

(三)范承勋《鸡足山志》

范承勋,字苏公,沈阳人,清康熙年间(1662—1722)任云贵总督。康熙三十年(1691)游鸡足山,捐资修建天一阁,写有《游鸡足山记》等诗文。次年以钱《志》残本为蓝本,“删其芜陋,补其缺略,付寺僧梓之。”正文十卷,卷首序文七篇,另有《鸡足山全景图》及大错和尚《鸡足山指掌图记》。范《志》大部份承袭钱《志》,得以保存钱《志》风骨,内容丰富,记述准确,言简意赅,文采蜚然,流传盛广。清光绪时(1875—1908)同兴石厂重印。今有鸡足山佛教协会1985年铅印本,宾川李宝鍹、叶元生注释。

(四)高奣映《鸡足山志》

高奣映,字雪君,云南姚安土司,中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康熙四十二年(1703)秉乘父愿,历时3月,修《鸡足山志》13卷,首1卷,共计14卷。此志未刊行,稿本先存山寺,后流落民间,1931年为姚安由云龙所获,既是孤本,也是善本。高《志》除部分抄袭范《志》外,增加“异术”、“风俗”、“异迹”及大量诗文,可补范《志》之不足。云南省图书馆作善本收藏。目前有三个版本,一为芮增瑞校注《鸡足山志》,此版本排版错误和文字错误颇多;二是候冲校注《鸡足山志》,该版本仍用繁体字,不便于普通读者阅读;三是2000年由鸡足山佛教协会请赵应宝、张鹏飞、李树军等先生断句、排印,作为内部资料交流,该版本美中不足是原志稿中的图片没有刊印。

(五)赵藩、李根源《鸡足山志补》

赵藩、李根源为云南民国时期的重要文人官吏,于民国元年(1912)8月同上鸡足山住悉檀寺时,寻访古迹文献,“援古证今”所辑。全书四卷一册,民国二年夏五月京师聚珍版印行。书中不少内容为旧志所没有,较为珍贵,但因成书仓促,并没有进行长时间的深入考察,对高《志》后200余年的史事没进行充分记载,因此“补”的不够充分。

(六)宾川县志办1991年版《鸡足山志》

该志较旧志书体例有较大改变,增加了历史沿革、佛教、旅游等章节,体现了新志的特点,对历史上的高僧、寓山名流、文物古迹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记载,而且补充了不少民国时期的史料。由于该书的编篡者刘天位、李宝鍹等人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使该书不仅内容充实,而且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是一本优秀的新志书。

(七)宾川县志办2012年版《鸡足山志》

该志较1991版《鸡足山志》在体例上作了一些微调,将旧志第一章第一节与第七章合并构成第一章“自然地理”;将“历史沿革”改变为单独一章;“佛教”这一章增加了“源流宗派”;将“文物古迹”改变为单独一章,并增加了“佛教古迹”和“道教古迹”的内容;将“高僧”一章与“文人学者”一节合并为“人物”一章。新志较1991年版共增加了“源流宗派”、“佛教古迹”、“道教古迹”,以及高僧名僧、寓山名流中也有一些补充的内容,但总体上看,在史料上并无实质的突破,这也说明鸡足山史料的挖掘工作难度是比较大的。

打印转发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凤凰新闻客户端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