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三统并建 以儒治世以道治生以佛治心
编者按:2013年9月11日由世界宗教博物馆、北京大学哲学系、FETZZR基金会主办的“仁爱与宽恕──儒释道思想与当代社会的对话”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共三个主题:儒家仁恕思想的现代意义、佛教慈悲精神在当代的实践、道家慈爱思想的经典诠释与现实意义。举办此次论坛的目的是期望能够重新发现中华文化中生生不息的精神价值,进而促进全体人类生活与生命根本内涵的提升。来自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发表了即兴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楼宇烈发表即兴演讲(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丹珍旺姆)
儒家忠恕之道 是向内的文化
我想就即兴发言吧,所以说不上主旨报告。我觉得今天这个议题,是很有意义的议题。儒佛道的这种仁爱与宽恕的思想,跟现实的一个对话。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今天的时代还有它什么的价值与意义?其中它的仁爱的思想和宽恕的理念,对于今天这个时代,甚至说今天这个世界充满了许多的紧张的,无论是社会的紧张,还是我们对大自然的这种紧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与宽恕的思想,对于缓解当今社会的这种紧张,还是有一点启发的因素。
刚才心道法师已经做了一个很全面的讲解了。我想这儿谈谈我的一些看法,谈谈一些体会吧。中国文化的主体结构,就是儒佛道三教的这样一个结构。在这个儒佛道三教的里边,都有关于仁爱跟宽恕的思想,但他们的特点也不是一样的。我想我们先来理解一下儒家的仁与恕的思想。 我想儒家的仁思想, 我们经常讲“仁者爱人”,“仁”的思想,就是要爱人。但是这并不很全面,在荀子这本书里记载着一个故事,也许是后人把他编出来的,但是值得我们思考有启发的。就是孔子有一天在屋子里休息,先后对他三个学生提出问题,对于“仁”这个思想观念是如何理解的? 当时第一个学生是子路,孔子问他: “你怎么理解仁的?” 子路回答说: “仁者被人爱”。仁者要受到别人的爱。孔子就给他一个评价: “可以为士也”。你可以称做一个士, 就是读过书的人。这就是士人,读过书的人嘛! 要成为一个仁人, 就要受到人们的爱戴。子路出去以后,子贡进来了,孔子还是问他这个问题,他的回答呢,就是我们常常讲的“仁者爱人”。 孔子就给他一个评价: “可以为士君子也”, 可以成为读书人中的君子。儒家称君子都是与小人相对的,更主要是从一个道德层面来讲,小人是不讲道德的,不守道德的。君子是讲道德的。所以给子贡是这个评价。 最后进来一位是孔子最心爱的弟子颜渊, 孔子还是问他这个问题, 颜渊的回答是什么呢? “仁者自爱”。 孔子听了他的回答就很高兴, 就给他一个最高的评价: “可以为明君子矣”。 明白的明。明君子就是一个具有全面的,透彻的对于“仁”这个事项的了解的一个君子。那么这个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所谓的一个“仁”就有三重意义。自爱, 爱人,被人爱。孔子最赞赏的是自爱,因为有了自爱才能够去爱人,也才能够被人爱。这也就是孔子提倡的“仁”的思想的一个核心理念。因为孔子讲: “克己复礼为仁”。所以人要能战胜自己,管住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思想, 言论都能合乎礼。合乎一个做人的原则, 那么才是仁。所以“仁”所体现的爱,首先是自己,把自己管住,管好了。这也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一个特色。向内,不是向外。
我昨天在一个讲座里面讲到: “我们现在说环境问题很严重,我们要治理环境。藉一个生态的文明,达到生态的和谐”。可是我们提到的是一个“治理环境”, 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能从根本上解决吗?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要治理环境首先要治理自己。把自己给管住了。我们这边在治理环境, 那边在破坏自己心理的清洁,让我们内心的欲望越来越挣扎,引导大家去充分的追求物欲。这个环境能治理得好吗?治理不好的。所以要爱人,首先要自爱。不懂得自爱的人,他怎么去爱人呢?所以儒家的爱是推己及人的。因为要自尊自爱,所以我们要爱人的,我们才能受到别人的爱。是这么一个关系。推己及人,所以刚才心道法师也提到: “是仁民爱物”。他是从亲亲入手, 亲亲,仁民,爱物。首先还是要爱自己,爱家人,然后才能去爱众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然后再推广到爱物。所以儒家这个看起来是从自己入手,又从自己的亲人入手,但是他最后推起的是一个无疆的大爱。没有边界的大爱。所以我曾经也在一次研讨会上讲到,我们经常会讲到,儒家太讲究亲情了, 有点儿“私”。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最私的。但是就是在这种最私的关系中间, 却体现出一种最无私的大爱。父母对子女的爱,从来没有要求回报的,都是付出的。这不是一个最无私的大爱吗?最无私的爱的精神吗?在一个最私密的关系中间,他体现的是一种最无私的爱。所以同样的, 我们如果能够像张载那样去认识这个问题,民胞物与的话, 那么我们对众生的爱, 对物的爱也一定是无私的。所以我觉得儒家的这个对仁的思想,它是一种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一个过程的,无私及无边的大爱。
儒家讲到的恕,我们平常讲的儒家思想,一言以贯之,忠恕而矣!忠恕之道。
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样恕的思想,所以在儒家体现为“以直报怨”。就是要宽恕, 要包容。他也是从己来推的。 “己所不欲嘛, 勿施于人嘛”。也就像儒家的经典“大学”里讲的“絜矩之道”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 所恶于右。毋使于左, 所恶于前。毋以先后。 你自己不希望这样, 就不要去强求他人。这种宽恕的思想, 也就是一种包容的思想, 也就是我们今天, 时代相当缺乏的一种精神。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常常是己所不欲,要施于人。所以这个问题,因为时间的关系,从儒家这边也不能展开。就这样一些精神里边,我觉得对我们今天的时代,还是有很多间接意义的。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48小时点击排行
-
108497
1踏雪游少林 感受独特韵味 -
79486
2安徽黄山雪后惊现美丽“佛光” 令人叹 -
78537
3习近平会见星云大师:大师送我的书 我 -
77552
4雪中探访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 银装素裹 -
59620
5沈阳一商场惊现“风衣弥勒佛” 前卫造 -
48772
6素食健康:震惊 肉食背后的25个真相 -
47722
7合肥一楼盘开业请法师祈福 公司领导现 -
36646
8西藏“90后”活佛:用新潮科技概念阐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