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藏阿育王柱柱头(图片来源:慧海佛教资源库)
四、窣堵波塔
古印度佛塔的原型为半球形的坟墓建筑,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窣堵波,所谓浮图也”,说明窣堵波就是佛塔,但给窣堵波冠以佛塔的象征意义乃是佛陀涅槃之后的事。佛陀生前的窣堵波是古印度死亡之符号——坟墓的代名词。当时人们在地面上筑一个半球形坟墓,下有基座,顶上正中立一根串有许多圆盘(相轮)的“刹”,以示装饰,并把这种建筑称之为“窣堵波”。窣堵波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聚积土、石,外表以砖裹砌的半球形坟墓;一部分是半球形坟墓上部高出的幢杆,也就是“塔刹”。在刹柱上安置相轮,以示尊贵,这就是窣堵波塔的原型,窣堵波塔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建筑形式融入了古印度一种竹顶抹泥的住房造形,后来逐步演变成覆钵加顶,覆钵上端直指蓝天,金盘球绕塔刹,隐喻亡者已升入极乐世界。这是当时建塔的主要意图,也是窣堵波塔产生的理论基础和人文背景。在这种思想理论和人文环境下,窣堵波塔完成了从单纯的坟墓建筑和只埋诸王遗骸的功能发展到瘗葬佛陀舍利,珍藏佛经、佛像、佛画、佛物等佛教珍贵遗物的象征性宗教建筑物——塔的过渡,这种过渡则完全顺呼古印度佛教发展的历史趋势。窣堵波是古印度遗留下来的有关佛塔原型的最早建筑。古印度佛塔有两种:一种是瘗葬佛骨舍利的名为“窣堵波”;另一种是无舍利的名为“支提”。窣堵波和支提是组成古印度佛教道场——佛寺、佛窟、佛塔的最基本的建筑形式。从公元前二世纪起,窣堵波的台座逐步增高,相轮加至3重。到公元二世纪初,犍陀罗贵霜王朝时期的窣堵波下部承以方台,原来覆钵下的台座增至3—4层的塔身,顶端相轮增至11个,整座塔的形体呈现瘦而高的态势,这不能不说是古印度窣堵波塔的一个巨大变化。
至于“窣堵波”产生的年代,众说纷云,有专家认为“窣堵波”并非始自佛陀时代,而是更早的吠陀时代。吠陀时代印度诸王死后都要筑一半圆形的坟墓,这种半圆形的坟墓就是后来古印度早期佛塔“窣堵波”的雏型,窣堵波塔就是在这种半圆形坟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从以上分析,窣堵波塔就是印度早期佛塔,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基台、覆钵、平台、柱竿和华盖。基台意指大地,半球形的覆钵表示苍天,竖立的柱竿暗示世界无形的轴线,天地万物围绕着中心轴被组织了起来,华盖是各种天界和统治着上天的诸神的象征,平台中的遗物是佛陀的现世显现,整个佛塔又是印度佛教一种宇宙观的象征。这种墓型塔呈现为墓(死)——佛陀之超死(涅槃),同时又是一种新生,构成了死与生的智慧的辩证关系,然而指向——人生最高境界的呈现——宇宙的呈现,半球形是天,塔呈现为宇宙。因此,从宗教史的角度,塔所承接的不是皇室的陵墓,而是神的居所——庙。庙里有神的塑像,从而庙就是神的显现,塔里有佛的圣骨,因而塔就是佛的象征。
五、阿育王造塔
佛陀涅槃后200多年,印度社会进入阿育王统治时期。阿育王时代,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达到巅峰,佛教被列为国教,全民信仰,佛塔建筑随之进入空前繁荣时期。阿育王是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国王,他在位时期大约是公元前273—232年,与我国秦始皇同代。据佛教经典《阿育王传》记载:阿育王早年狂暴嗜杀,杀人夺位,用酷刑残杀众多无辜百姓,尤其是他在奥里萨邦与羯陵加作战期间,深深陷入自己发动的战争所造成的流血、恐怖和痛苦之中,最终受佛教感化,幡然悔悟,皈依佛门,办了3件最受佛教徒称道的事:第一,在全国范围内颁布信奉佛教的敕令和教谕,并摩崖刻石,建立纪念石柱。当今在印度、尼泊尔等地考古发现了许多摩崖刻石和阿育王石柱。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蓝毗尼园(今尼泊尔鲁明台),那里阿育王所建造的著名的鲁明台石柱,就是佛陀诞生的纪念碑。阿育王所立石柱遗留下来的有近10处,有的石柱高达15米以上,重达50余吨,柱头有狮子、象、牛、马、宝轮等雕刻,庄严华丽,其中以鹿野苑的狮子柱头最为精美,人称阿育王石柱,坐落在室利•达摩罗吉迦塔之前。石柱雕刻了一头长满鬃毛的狮子的前半身,足踩石鼓俯视世界,由一朵倒置莲花支撑,周围饰有浮雕的石兽和石鼓边缘的车轮,是古印度早期佛教艺术遗迹,现被用来作印度象征,选作印度国徽图案,真品藏于鹿野苑博物馆内。我国唐代高僧玄奘法师于公元7世纪访问蓝毗尼园时,对这里的阿育王石柱曾有过描述;第二,阿育王从印度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境内)等地取回阿阇世等八国国王建塔所瘗葬佛陀舍利,在世界各地分造84000座佛塔,阿育王开启珍藏佛陀舍利八塔建84000座窣堵波舍利塔是最普遍的一种说法,但也有开七塔取舍利分建84000座佛塔之说。
阿育王虽没有传教到过中国,但在中国建造的19座阿育王塔,说明这种佛塔模式早已传入中国,显示了阿育王传教对中国的影响,也进一步证明了塔是外来建筑,塔的故乡在印度。阿育王建造84000座佛塔后,又分别遣使到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克什米尔,直至地中海等地传教建塔。佛教由一个地方教派发展成为最早和最大的世界性宗教,这首先应归功于阿育王,世界各国的佛教徒没有一个不敬仰阿育王的。后人为纪念他对佛教所做的不朽功绩,建造的佛教寺塔不少就以“阿育王”命名。佛塔最原始的内涵就是瘗葬佛陀舍利,所以古印度最早建造的佛塔都是佛陀舍利塔,尤其是阿育王时期所建造的佛塔就是名副其实的佛陀舍利塔,因为这时佛塔和舍利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
六、石窟塔
石窟,就是开凿于山石、崖壁间的洞室,最初是佛教徒修行之地,佛教术语叫“僧伽蓝”。印度石窟,亦称佛窟,相当于我国的寺庙。既然是寺庙,石窟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即生活与宗教。《妙法华严经卷一》上说:“塔字,诸书所无,唯葛洪《字苑》云:‘塔’,佛堂也”。可见当时人们将塔与佛堂视为一体。从古印度石窟塔(支提)来观察,古印度最初的石窟寺与石窟塔的概念是一致的,塔即是寺,寺即是塔。也有人称“塔堂窟”,是对这种寺塔合一的石窟建筑的一种最直接的称呼,这里的塔是佛塔,堂是佛堂,窟是佛窟,其基本功能和用途是一致的。后来寺塔分离,塔逐步发展成为佛寺的一个组成部分,相对独立于佛寺,成为构成印度佛塔的最基本的建筑形式。
石窟与佛塔一道,作为佛教的主要艺术形式产生于印度,呈显出一种独特的宗教审美世界。印度佛教以塔为中心,最初的石窟是塔的一部分,但与塔在建筑结构和功能用途方面是有区别的。在建筑结构上,塔是无遮蔽的塔,石窟是有遮蔽的塔;在功能用途上,塔是面向公众礼佛的,石窟是为佛教徒修行而设造的。古印度石窟分为有塔和无塔两种,无塔称“石窟寺”,有塔称“支提窟”。
在古印度为了礼佛的便利,窣堵波式佛塔被移植到僧侣们修行的禅窟中。印度原有禅窟(毗诃罗窟),它是中央为方形或长方形的讲堂,左右两侧和正面开凿许多小型石窟,仅容一人,以便一僧独自里面修行,为了在修行过程中随时拜佛,便在石窟的中堂后壁上刻出小型佛塔。其实印度石窟塔或塔堂窟里的佛塔直接在岩石中开凿出来的,一般是僧房窟围绕着一个塔堂窟,而塔堂窟是佛教徒进行礼佛和讲经说法的殿堂,同时又是僧侣们集体进行佛事活动的场所。当时印度佛教塔堂窟的宗教功能,实际上和早期的窣堵波佛塔的功能相一致,佛教徒只不过是将露天的绕塔礼佛活动转移到山崖中的塔堂窟内进行罢了。因此,石窟塔也就象征着佛陀真身舍利宝塔,象征着佛祖释迦牟尼的真实存在。它的形制及其演变,同样是我们了解古印度早期佛教及其佛塔发展变化的重要依据,并且对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和佛塔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印度到中国,佛塔的身影无处不在,这正是佛陀教法无所不在的佐证。然而,从印度到中国,乃至整个信仰佛教的国家和地区为何建造如此众多的佛塔,这与大乘佛教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大乘佛教思想不仅引发了佛陀形象的出现,并在为现世求得解脱而布施、施舍、造功德等宗教观念的影响下,建造寺庙塔窟,绘制雕塑佛像的活动空前兴盛。大乘佛教思想认为,进行这些有益的佛教建筑和艺术创作活动,就是在为信徒们自身建造福田,从而为他们铺平通往西方极乐世界的道路。这就是2500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佛塔建造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1
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