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黄夏年:法显大师译经合作者佛陀跋陀罗的传说

2012年09月10日 15:39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黄夏年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编者按:公元399年,一位花甲老者,从西安出发,穿越渤海,一路西行,去寻求佛陀正法。公元412年,这位耄耋老者,渡海归来。一个伟大的文化交流从此拉开序幕,两种文化在此交融。2012年9月8日,纪念法显西行取经海归16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青岛隆重开幕,海内外300名高僧大德学者专家,齐聚法显大师登陆地青岛,共同探讨法显精神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夏年教授发表了题为《法显译经的合作者佛陀跋陀罗与甘露饭王裔的传说》的论文,主要讲述了有关法显大师译经合作者佛陀跋陀罗与甘露饭王裔的一段传说,摘要如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夏年教授(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东晋义熙十四年(418)二月,法显大师在建康道场寺与天竺僧人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359-429年)共同译出《摩诃僧祇律》。法显大师虽然在印度留过学,但是他的目的是去寻找佛教的戒本,法显大师住此二年,寫經及畫像。“在巴連弗邑国,”法显大师住此三年,學梵書梵語寫律。“虽然法显大师在印度学习梵书梵语与写律,但是他回国以后,并没有一人独自翻译,而是找了佛陀跋陀罗做合作者共同译出《摩訶僧祇眾律》。

佛陀跋陀罗是梵文名,中文意译名”觉贤“,梁慧皎《高僧传》有他的传记。佛陀跋陀罗是最早来中国的佛经翻译者,僧传说他译经”一十五部,一百十有七卷。“其译文质量应属于上乘。 

《高僧传》说此佛陀跋陀罗,”此云觉贤,迦维罗卫人,甘露饭王裔也。“ ”迦毗罗卫“是现在尼泊尔境内的白洛瓦市(Padaria),为释迦族生活的地方,这里是释迦牟尼的家乡,佛陀就是在这里出生长大。佛陀属于释迦族,佛陀跋陀罗与佛陀属于同宗同族,是释迦族的后代。

”甘露飯王裔“是释迦族的祖先,这里有一个美妙的传说。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Sa^kya-muni),姓乔答摩(Gautama),名悉达多(Siddhartha)。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据说,佛陀生前曾经说过:”我应下生阎浮提中迦毗罗施兜国,甘蔗苗裔,释姓种族,白净王家。“他自称是印度古代传说的甘庶王的后裔。

传说在古印度褒多那城小转轮王--鱼王,既有福德,又受世间福报,大地海山,都受他统摄。鱼王的儿子真生,接替王位以后,因为没有管理好国家,被人民推翻了,于是百姓按照”最好贫劣,人中单薄,人中可愍,人中可掘“的民主原则,新选了一位国王——掘王。在掘王之后,其家族沿续到一百零八位国王时是大茅草王执政。

大茅草王继位后没有子嗣。他想:”我的祖先一百多位,一直都子孙繁衍,在他们双鬓发白时,就把王位传给儿子们,然后找一个好地方去修行求道。我现在没有子嗣,谁又能继嗣我的王位?看来我只能出家修道了,否则其它有能力的圣贤之士就不能出现了。“于是大茅草把王位付诸大臣,在大众围绕下,出城剃除须发,穿出家衣进山修道了。

大茅草王出家后,持戒清净,专心勇猛,成就四禅,具足五通,得成王仙。然而人终有衰老之时,老年的王仙肉消背弯,虽有柱杖在手,也不能远行,每天靠弟子出外讨食以后,再供养他。深山里野兽横行,弟子们外出时,为了防备虫兽攻击,只好将王仙放在软草辅就的笼子里,再挂在树上,然后放心出去讨食。一天,弟子们出去,一位猎师进山,遥见树上一团白糊糊的东西,以为是白鸟,取出弓箭,射中王仙。王仙流下两滴血在地上,就去世了。弟子们乞食回来,看见王仙已死,将他火葬,收骨起塔,用种种杂妙香华供养,尊重赞叹,办完了后事。

王仙去世流在地上的两滴血,不久就长出二根甘蔗芽,在太阳日光作用的合成下,这两颗新芽渐渐长大,直至成熟。人们剖开成熟的甘庶,一根里面有一童子,另一根里面有一童女,皆端正可爱,举世无双。弟子想到王仙在世时没有子女,现在这二位童子,就应是王仙的后人,决定将他们养护看侍,于是上报给大臣。诸位大臣听说此事,非常欢喜,将二童子迎入宫内,让懂星相的大婆罗门占相并给他们起名。占相师说:”男童子既是日光作用下长熟出生的,就叫'善生'吧。他又是从甘蔗里生出来的,小名叫'甘蔗生'吧。甘蔗是在日光下成熟的,也叫'日种‘吧。女童子出生的因缘一样,就叫'善贤',小名'水波’。“大臣们为善生灌顶,立为新王。很快善贤也长大了,她办事干练,被册封为善生王的第一位妃子。

善贤为善生生下一位太子,取名长寿。太子与父母一样,相貌端正,举世无比,但是他的骨相,不宜做国王。善生的第二位妃子生了四个儿子,取名炬面、金色、象众、别成,他们也是年华丰茂,世间少有之人。善贤起了私心,想到炬面等人,兄弟群强,而自己只有一个儿子,虽然也相貌端正,但肯定竞争不过这四兄弟。怎么办呢,儿子怎样才能得到王位呢?她苦思冥想,最终想到还要以情来感化国王。甘庶王对她一往情深,如能利用枕边吹风,让夫君坠入温柔乡,重生耽湎,爱恋娱乐,在深心染著,纵情荡意之中再提要求,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善贤精心打扮,涂香抹粉,插花装饰,来到国王身边。甘庶王见到善贤美丽的样子,心花怒放。一番云雨后,善贤开口道:”大王,我今天想请你答应我一个愿望,行吗?“甘庶王答:”大妃,你说吧,只要我能做到,肯定满足你的愿望。“善贤说:”大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你可不能反悔呀!你要反悔,我就不说了。“甘庶王答:”我同意你愿了,当然不会。我若反悔,就让我的头破成七分。“善贤说:”好吧。大王,二妃生的四个儿子炬面等人,你要把他们赶出国去,让长寿接你的王位。“甘蔗王面有难色地说:”这怎么行呢?他们没有过失,也没有敛财,更没有犯罪,不可无辜地让他们离开这里呀。再说我治理的国家,有什么理由不让他们住呢?“善贤说:”大王!你已经起过誓了,反悔头可要破成七分的。“甘蔗王说:”既然如此,那就随你所愿吧,按你说的办吧。“

第二天早上,甘蔗王将炬面四位王子叫到面前,告诉他们:”你们四兄弟今天必须离开,并且不得留在国内,只能到其它国家去。“四个儿子听到这个消息,痛哭流涕,下跪合掌对父王说:”父亲,你知道我们兄弟四人从来没有过失,也没有贪过钱财,更没有造过恶业,你为什么要把我们赶出家门?“甘蔗王说:”儿子,我知道你们没有任何过失,也没有贪过钱财,让你们离开并非我的本意,赶走你们是善贤大妃的意思,她有这个愿望,我不能违背她的意愿,只好让你们受委曲了。“

四位太子带着要求一起离开的母亲、姨母、姊妹、奴婢、资财、牲口、驮乘等离开了王宫。他们一行向北方走去,来到了雪山下,渡婆耆罗洟大河,登上雪山顶。四位王子在山顶暂时居住,射猎捕兽充饥,之后再渐渐前行,到了山南,看见一马平川的辽阔平原。

定居在雪山之下的王子们,长大成人了。这时他们想起父亲的叮嘱,要娶本族的女子为妻。于是他们娶了一同随之而来的女性,包括姨母及其姊妹等等,结为夫妻,既了却父亲的心意,又保持了释迦种姓的纯洁血统。四位太子定居雪山下的山南平原,住在高大直直的树林下,因直树林梵文读音为释迦,故以释迦为族。又取名”奢夷耆“,筑城营舍,因为这里离雪山北舍夷国不远。而且这个地方还是迦毗罗仙人的住处,故将新建的城定名为”迦毗罗婆苏都“,在他们的努力经营下,迦毗罗很快挤进了印度十六大国之一。

甘蔗王想念儿子们,问婆罗门国师:”我那四个儿子现在哪里,怎么样了?“国师答:”大王!四位太子和他们随从都远出国外,跑到北方去了,现在他们已经成家立业,生下可爱的儿女了。“甘蔗王听了以后,很高兴说:”我的儿子们能够建国治世,太好了!他们真的成熟了。“ 甘蔗王心有悔意,想让四个儿子再回国,但是四位太子已经成家立业,不想回去,他们婉言拒绝了自己的父亲。

四位太子在”迦毗罗婆苏都“定都后,三位太子先后离世,剩下的唯一太子别成(梵语尼拘罗)被拥戴为王,住在迦毗罗城,管理国家,教化人民,受到人民的尊敬。别成的儿子拘卢在迦毗罗城接替王位。拘卢王之子瞿拘卢,瞿拘卢王之子师子颊,一直相继统治着迦毗罗城,远近钦服。师子颊王生下四个儿子:大儿子阅头檀王,汉语净饭,二儿子是输拘卢檀那,汉语白饭,三儿子途卢檀那,汉语斛饭,四儿子阿弥都檀那,汉语甘露饭。师子颊王还有一个女儿,名甘露味。长子阅头檀继承了王位,生下了太子悉达多,太子出家创立佛教,成为著名的释迦牟尼佛。

从鱼王的褒多那城,到大茅草王仙,再到甘庶王善生,又到迦毗罗城别成王,再到太子悉达多,一共经历了116代。从甘庶王到释迦牟尼则经历了7代,释迦族在迦毗罗城最终人丁兴旺发展起来,但是就在释迦牟尼佛还活着的时候,迦毗罗城还是让相邻的琉璃王给灭掉了。然而释迦族的圣人佛陀创立的宗教却一直沿续了2500余年仍然没有衰灭,至今在人们中间流传。

从宗教学的理论讲,”甘露飯王裔“的故事就是一个创世说,释迦族则把甘庶种看作是族类的始祖,其在宗教学的意义上是说生命来自于血缘的关系,犹如北京山顶洞人在死去的人周围撒上红色的颜料一样,将生命的来世寄托在某些物类上。”甘露饭王裔“的故事,反映了东方社会的血统与宗族社会的附加值,善生与善贤这对兄妹来自于同一血缘关系,这是早期原始人类时代的真实反映,大茅草王的血脉之躯通过甘庶的载体得以传继下来,释迦族的血缘纯正高贵,正如佛经所言:”迦维卫者,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处中也。佛之威神,至尊至重,不可生边地。地为倾邪,故处其中,周化十方。往古诸佛出兴于世,皆生于此。诸族种姓,释迦第一,甘庶苗裔,圣王之后。“

与法显大师合作译经的佛陀跋陀罗身上流淌了释迦族的高贵血统,拥有像佛陀一样的聪明智慧,既受到人们的尊敬,也在汉地受到打击,被鸠摩罗什摒除长安,被迫转道到江南。他在中国译出的经典最有影响的是《华严经》,与法显大师译的《摩訶僧祇眾律》影响不大。本来法显大师从印度带回来的戒本是最早传入中国的戒本,但是法显大师回来后,没有马上译出携回的戒本,结果鸠摩罗什与弗若多罗律师在长安译出了《十诵律》后,马上流行开来,江南一度奉行研习,《摩訶僧祇律》再译之后,虽然仍然有人研讨,然而影响远远不如《十诵律》,庆幸的是,在历代大藏里《摩訶僧祇律》这部律本一直被保存下来,由是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两人合作的译风与特色。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印媛] 标签:法显 佛陀跋 合作者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