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夏年:南山律宗戒体“受随同异”第二门初探
由此得知,所谓“五同义”是说因受戒的主体而出现不同的对治境况,无作戒是用来防非止恶,以善心为戒体,而起善行,所以“义同者,谓同防身口七非也。宾云同者防,非离恶为义。筞云,同此造作为义,故曰义同。“ 持戒是受者之色身,是受戒者心理的反映,因心理的变化而限制于身体的变化,所以“体同者,谓同以色心为体,受中以色心为体,随中所作,亦色为体。”戒体有上中下三种不同的层次与品级,即“心分三品,不妨本受是下品心故,《杂心》云:罗汉有下品戒,年少比丘上品戒。” 三品心是没有定数的,也是可以转换的,例如罗汉本是处于修行中较高的层次,但是罗汉可能会持下品戒,而刚出家不久的少年比丘因他的发心善确,也有可能持上品戒,“受作一品,终至无学者”, 关键还在于能否拥有善心,如能坚持善护持戒之心,就能达到清净的上品境界。这是因为“随中作戒多品,田境有优劣,心有浓淡故。“ 宋代允堪法师又补充说:“随中对境有优劣,则心分浓淡,是以无作亦通浇薄淳重矣。”
随中作戒面对的是不同的优劣各境,就像出家之人穿绢做的僧衣是劣境,戒心最淡,是下品持戒。穿布僧衣的戒心稍好于绢衣者,是中品持犯。穿百纳衣者是戒心最严,境界最优,是上品持戒。又如持淫戒,面对的人色有好丑,心就会有轻重。“若对美境。防心则难,此曰境优,其心则浓,是上品持戒。若对丑境,名劣,心则淡,是下品持戒也。” 戒分上中下三品,就是“随中作戒多品”,由此产生不同的分别心也变成三品,成为“随中作戒心”。道宣以此来说明心与境的关系,表明心在持戒中的重要性。
与“五同义”相对的是“四异义”,道宣说:“一受中总发,以愿心情非情境一切总得。随中无作别发,行不顿修,次第渐成。二长短不同,受中无作,悬拟一形。随中无作,从方便色心,俱事止则无,故名短也。三宽狭不同,受中任运,三性恒有。随局善性,二无名狭。四根条两别,受为根本,随依受起,故曰枝条。”
“五同义”的基础是“善”,“四异义”的目的是断“恶”。“一受中总断、随中别断者,立明受时要期,总断一切恶,随中但可对事别修也。”受者发心纯正,要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且有连续性有针对性地因事而断一切恶念恶行之修行,用自己的行为来对治所出行的境,故“羯磨疏云,受中作戒总断,发心过境,普愿遮防,随中作戒,以行约境生。”一切有情与非情因受而随,“以心不两缘,境无顿现故也。”“随中作者,以对境治”,受者在随顺与不停顿的修行中产生无作戒心。戒心是心中自然地流出,同时还要有次弟先后的关系,不是骄揉做作,故“随中无作别发行不顿修等者,谓如说戒时,不得自恣,说净时不得受食是也,要次第渐作。”受者发戒心时,心量广大,囊括诸法,律仪顿得,故“法界为量,岂非总发,随行无作,次第渐成,不可顿起,名为别也。”作为戒体无作戒是无形的,但是因其在戒行中起到指导的作用,“受是悬防,随中对治者,疏云,受始坛场,可即非现,但悬遮约故也。”故将其虚拟为一受者的实体,长期指导断恶行为,这是戒的“长”,故“无作悬拟一形者,谓受时要期。拟尽一形,断恶作善,其中虽入恶无记中,无作常有,故名长也。”在持戒中,“随中无作从方便色心俱者,立明对事修行。动身口时,名方便色。意缘法相,名方便心。且约持衣,余例取解。执衣互跪,口陈词句,是方便色。分别衣体,晓了如非,是方便心。”方便是为了修行而发出的行为,用以对事修行,三业中身口的行为,如执衣口念佛经,这是“方便色”,是“作戒”;跪念时区分出了衣物的颜色和体量,这是思想的行为,是“方便心”,是“无作戒”。戒体以其无作的行为,与受者的色心俱起互动,事毕则戒行结束,这是戒的“短”,故“对事则有事休便谢,故言短也。”
又就善、不善与无记三性而言,“一受已后,任运而起,三性之心,恒有不失,名之为宽。”身体相续,有生有死,一生持戒不失,即为“宽”,故“羯磨疏云,受体相续,至命终来,四心间起,本戒不失故宽也。无记”是非恶非善。随顺是因“善性”的作用而致,随顺无作戒方便生善时是“宽”。“谓三性中,必局善性,方名受戒。随中亦局善性,以不通三性故。故名狭也。”随顺不起,不生善时就是恶,就是犯戒,是“狭”,因此无记与“恶”就是“狭”。故经中说:“随中唯局善性。若入恶无记中,便是犯戒,岂更有随中无作之善?故名狭也。言二无名狭者,恶与无记。此二心中,无随家无作,故曰也。羯磨疏云,唯局善性,防非护本。彼恶无记,不顺受故。义非说有,故名狭也。”长短宽狭四种,是四根,将它们分别条列而区分,用以说明受体与随顺的不同区别。但究其实质,则“四根”之中,“谓受是根本,随依受起,故随是枝条。疏云,受为行本,随后而生,目为末也。”
四、结语
道宣强调:“必须因随对境防拟,以此随行至得圣果不亲受体,故知一受已后尽寿已来,方便正念护本所受,流入行心三善为体,则明戒行随相可修。若但有受无随行者。反为戒欺流入苦海。不如不受无戒可违,是故行者明须善识,业性灼然,非为滥述。“以戒体为中心,强调“持犯立忏“特点,以此来保持“戒体光洁“。“以净心之外无一法故如人无心杀生不得杀罪,故知以心为体是故行者明须善识,业性灼然“,这就把“心识“作为戒体,把大乘的唯识思想引入到戒学之中,与过去小乘的别解脱戒有了根本区分,这是道宣戒学的特胜之处。
作为“四门分之“第二门的“受随同异“学说,就是要说明受戒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道宣在此将受戒者与心体即戒体的关系从同与异、长与短、宽与狭、本与起等多方面做了说明,其目的就是要将受戒与心体的变化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将受戒与持戒不仅仅是看作一种行为的规范,与行动的准则,而是将此看作是一种心体的修炼与思想的提升,故他的后人对此非常重视,做了更多的注疏与发挥。“受随同异门“说明受戒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谓受是根本,随依受起,故随是枝条。“这就确定了受戒活动的主体,以及因此而带来的随依作戒情况,分别出不同和品级,反映了“心“的浓淡,但是这些都善恶意念有重要的关系,同时也与主体的受者和随顺的境界有重要关系,道宣通过这些分析,指出了心与境的联系,以及心身之间的是否协调等等,又强调了心理变化的异同与不同的等级,这些是隋唐佛教在思想认识上的一种高度的思维,代表了中国律宗哲学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如何调整佛教伦理与心理的关系,对我们今天仍然还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010-621114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频道推荐
智能推荐
48小时点击排行
-
108497
1踏雪游少林 感受独特韵味 -
79486
2安徽黄山雪后惊现美丽“佛光” 令人叹 -
78537
3习近平会见星云大师:大师送我的书 我 -
77552
4雪中探访千年古刹南京栖霞寺 银装素裹 -
59620
5沈阳一商场惊现“风衣弥勒佛” 前卫造 -
48772
6素食健康:震惊 肉食背后的25个真相 -
47722
7合肥一楼盘开业请法师祈福 公司领导现 -
36646
8西藏“90后”活佛:用新潮科技概念阐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