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把西双版纳打造成贝叶文化大旅游区——兼论新观念旅游
2010年06月28日 16:54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共有评论0

一、一种新的旅游观念

二战以来的这半个多世纪,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就是在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的前提下,人们休闲的时间越来越多了。欧洲和美洲早就实行了五天工作制,中国虽然稍晚一些,但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中国从1995年5月起,开始实行五天工作制,加上法定的休假,“五•一”、“十•一”、春节放长假,这意味着中国人在一年中,将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休闲中度过。同时人们发现,休闲时间的多少固然是由国家决定的,但是休闲的方式、文野雅俗却是出于自己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本身,往往意味着自己和家庭生活质量的高低。

于是旅游,作为一种休闲的方式,就重新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而被人们热烈地研究着,议论着。人们希望花几天、十几天休闲的时间,到自己感到新奇的地方去看一下,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补充一些知识,寻找愉快的感觉,同时也恢复因为工作辛苦而疲倦的身心。但是许多人寻找到的,常常是自己愿望的反面。他们到一个地方去,导游带领着他们和一些陌生人,“白天看庙,晚上睡觉。”不仅匆忙间的走马观花,使旅游者几乎一无所获,而且天天长时间坐车或步行的奔波,更使他们疲惫不堪——这哪里是休闲,简直比上班还累!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这样一种旅游方式的价值。这种起于过去休闲时间很少,基于对近处的某一景色、某一奇花异石向往和好奇动机的旅游,本是从古代的文人雅士那里开始的。遥想千百年前,一位文人去到一个地方去,在一棵老梅树下抄手徘徊,赋诗一首;或是在一座山前仰止,从而觉悟自然的伟大、人的渺小;或是在一座城楼上,发怀古之幽思……这都是轻松愉快,而并不劳累的事情。他们要完成这样一些雅事,一般需要几天,而且中间必要间隔很长的时间。而今旅游者却要在导游的带领下,一天、半天、甚至不到两小时之内马不停蹄地游完这些“景点”,这怎么可能赋诗、可能有所思考、有所收获,又怎么可能不筋疲力尽呢?

有人认为亚洲人比欧洲人会打发休闲时光,又有人说欧洲人比亚洲人更擅此道,而在我看来,恐怕是各有所长的吧。但我的确欣赏欧洲人的一种休假方式:他们在获得假期之后,往往选择一个仰慕已久的小城、海滨或是一处村庄,飞过去,住下来,近距离地欣赏当地的风光景致,体味风俗民情,在闲聊中了解当地历史文化,享受从未品尝过或是自己一直怀念不已的美食。这种“生活在别处”的感觉,使他们颇感新鲜、愉悦和幸福。在三五天或是十天半月之后,当他们回工作单位时,已经是轻松愉快,又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了。这种从欧洲开始的休闲方式,正在变成一种世界性的休闲、度假和旅游的新观念。

这种用一段时间“生活在别处”的新观念,比之传统的旅游观念,有许多不一样之处,或许不如说有许多优善之处。首先人们可以从容地欣赏自己向往已久或是初次相识的欣赏对象,从而可以获得更充分的审美趣味;其次,由于观光客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生活的主体,他从而可以实际地——而不是通过阅读或传闻——体会当地的文化、风情、民俗和生活方式,他自己就生活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之中,他甚至为此而感到自豪;第三,这种有别于肤浅浏览的从容不迫的欣赏,深层次的体验,无疑可以使旅游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有文化和精神方面的收获。这种更能从本质上体现休闲和休假意义的旅游观念,正在成为一种思潮,一种行动,冲击欧洲、美洲和亚洲。我在网上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一个旅游宣传品,它是一本书,叫《英格兰玫瑰村庄》,它所介绍的这个旅游区在一个海岛上,一些村庄散布在开满玫瑰花的山谷里,显然,这是可以让人至少流连三五天甚至更长时间的地方。稍前我听说,海南某海滨度假区开展一种特殊的旅游业务,他们在那里以较便宜的价格,接待老年旅游者达十二天之久。在中国的另外一些城市和旅游度假区,比如云南的丽江、广西桂林的西街,也正在接待这样的旅游者,在这种新观念支撑之下的“生活在别处”的旅游方式,将成为一种风气。

西双版纳曾经以森林、大象、孔雀、水果;佛寺、笋塔;热带风情、美丽的傣家姑娘、风味食品、电影《摩雅傣》、孔雀舞等等,这样一些自然和文化的风光,吸引了天下的旅游者,可以说,前此的几十年间,西双版纳占尽了旅游的先机,使天下无人不知西双版纳。但是曾几何时,其他一些地方,成为了新的旅游胜地,风光一时的西双版纳开始产生一种受冷落的感觉。应该说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这甚至是一种盛衰轮回的哲学,问题只在于,西双版纳能否在新观念旅游成为一种气候以前,得风气之先,重新引领旅游的新潮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胡廷武 编辑:邢彦玲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