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廷武:中国贝叶经的学术空间
2010年06月28日 16:07凤凰网华人佛教 】 【打印共有评论0

二、关于贝叶文化

贝叶文化,是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傣泰民族所创造、保存和持有的文化。因为这种文化的核心部分“贝叶经”,是傣泰民族的先民用自己本国或本地区的文字在贝叶上记录下来的,所以被象征性地称为贝叶文化。 形成这种文化的要素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传播史,百越民族史、迁徙史,南亚和东南亚史,以及傣泰民族在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地区的生存和发展史。这种文化除刻录在贝叶上的上座部佛教典藉之外,理所当然地涵盖人们的思想意识、科学技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别具特色的自然和环境保护意识、道德观念等等广泛的内容。由此可见,贝叶文化是一种“跨国、跨地域的文化”(《贝叶文化》),并非中国所独有。

我在东南亚各国出访、工作和旅游的时候,我深深感觉到,泰国、缅甸、老挝这些国家,不仅在地理上,而且在文化上,同我国的西双版纳和德宏是那样的相近,相亲!那里同我们的西双版纳和德宏一样,乡村和城镇,遍布金色的、尖顶的佛寺。佛寺里面或是在莲座上、或是在供参观的玻璃柜里,供奉和陈列着贝叶经,条形,黑字,金边,在外形上同西双版纳的贝叶经毫无二致。甚至进出寺院的僧人,他们穿的袈沙也同西双版纳僧人穿的一样,是铁锈色的。一样的、光着脑袋的小和尚随处可见,与西双版纳相同,他们是一些在佛寺修行和学习文化的青少年。当遇见那些进寺院礼佛的当地人的时候,我感觉他们的这种习惯,以及那虔诚谦卑的步态,都似曾相识。在城市和乡村的标牌上泰、缅、老几国的文字,在一个外行人看来,与我们傣泐文的形体很相像。一个中国人出游泰国、缅甸、老挝,如果他事先到过西双版纳的话,他也很容易发现那些地方的农耕方式,衣着,饮食,音乐,都与西双版纳相近,甚至那里的人民对外地人彬彬有礼的样子,也如同西双版纳傣族的风度……

这就是存在于我感觉里的“贝叶文化圈”的粗略印象。这个印象常使我设想一个问题:倘若要以西双版纳所存贝叶经来出版一部书的话,这部书应该冠以什么名称?突出什么内容?如何体现它的地域特色?《贝叶经集》可是贝叶经既然不是中国所独有,那么怎么把其他国家的贝叶经“表述”出去,而内地和西藏所庋藏的贝叶经又要不要“表述”进来?或者《贝叶文化集》可是贝叶文化既然是一种“跨国、跨地域的文化”,那么对“贝叶文化圈”内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要不要纳入其中?

那时候我还没有介入这件事,故而这些思考都可以是不负责任的。那个“偶然的因缘”还未到来。

三、中国贝叶经为中国所独有

在云南,贝叶经除了西双版纳,另外在德宏和临沧的耿马、孟连等地也有收藏。但是以中国傣族文字刻写的贝叶经,从重要典籍的数量、从整体数量来看,主要的庋藏之地还是西双版纳。当然,“中国云南傣族地区,主要又是西双版纳地区”这句话,已经意味着西双版纳以外的云南其他地区所保存的、中国傣族文字刻写的贝叶经,都在中国贝叶经这个定义之内。

中国境内庋藏的贝叶经,从文字上来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傣文贝叶经,另一种是梵文贝叶经。傣文贝叶经是中国云南傣族地区,主要又是西双版纳地区制作的;主要保存在西双版纳。而梵文贝叶经,主要是保存在汉地和藏地的寺院里,还有国家的某些机构里。梵文贝叶经是在古印度制作的。据说内地还藏有巴利文贝叶经,不知真假,如果有,这种贝叶经则是在印度或斯里兰卡制作的。那么,从制作(即生产)的角度说,显然只有云南傣族地区、主要又是西双版纳的傣文贝叶经,才是中国自己的贝叶经。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胡廷武 编辑:张领栓
华人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