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河南省文物部门获悉,4月18日,河南各地宗教圣地将开展减免门票等一系列活动,迎接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日”。
据了解,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有关活动将以“宗教遗产与圣地”为主题,与世界各国的遗产保护同行分享实践经验和突出成果。宗教活动与信仰使人类社会标记特定空间、完成特定建筑、建立大量档案、承载丰富记忆,成为今日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一遗产主题在景观中透过地名、宗教仪式以及与特定自然要素相联系的朝圣活动得以体现。
中国的佛教文化从河南开始。东汉永平年间,印度佛教传入中原,在洛阳修建了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在这里,佛教开始落地生根、发扬光大,并以河南为中心远播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创造了许多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寺院,为中国“释源”;光山净居寺是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少林寺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的祖庭;宝丰香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为中国五大菩萨道场之一;洛阳、许昌、开封、安阳是四大佛经翻译中心,中国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在河南译出,佛教的其他经典,如禅经、阿吡昙经、初期菩萨乘、律戒、释迦牟尼佛传、大乘、小乘等经典,均在河南首译。
中原佛教大德云集、人才辈出。中国佛经翻译有“四家五人说”,即玄奘、罗什、真谛、不空和义净,其中,玄奘所译佛经达750部、1335卷,翻译的质量最高,是公认的中国第一大翻译家。
中原佛教建筑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少林寺塔林是中国佛教建筑文化最高水平的三大佛教塔林之一,其佛塔数目为全国第一;嵩岳寺塔为中国最早的印度建筑风格的砖塔,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佛塔;登封净藏禅师塔为中国最早的八角砖塔;安阳修定寺塔,被称为花塔之冠,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花塔”;龙门石窟为中国开凿时间最长,窟龛数目、雕像数目、造像题记最多的石窟,它既有高17米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也有高仅2厘米在全国石窟造像中最小的佛像,作为中国佛教三大艺术宝库之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原也是道教理论的主要源头。河南鹿邑人李耳被道教尊为教主,其《道德经》被奉为主要经典,著名的道学家成玄英、内丹修炼法创始者陈抟、太一教创始人萧抱珍、东华派创始人宁全真也都是河南人。
据《道藏》记载,道教名山胜境有“十二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河南境内的洞天福地有王屋山、嵩山、桐柏山和北邙山。著名的宫观有鹿邑太清官、浚县碧霞宫、洛阳上清宫、开封延庆观、南阳玄妙观、济源阳台宫等较大宫观。其中,王屋山为“十二大洞天”之首,而登封中岳庙是历代皇帝祭祀中岳神的地方,是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之一。嵩山至今仍是河南道教活动最多、道教遗迹较多的地方。
道教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宗教,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传统信仰的特质,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逐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支柱。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这是对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科学概括。
中原伊斯兰教文化也是中原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重要的文化贡献,是清真女学和清真女寺的创办。清末到民国年间,与男女平等的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清真女寺文化,迅速传播到国内绝大多数省市区。最早创办女寺的开封,成为当时开办女子经堂教育,培养女阿訇的中心。如今,修建女寺已成为中国穆斯林的文化传统。这一由中原穆斯林首创中国独有的宗教文化现象,也引起了当今世界不少人的兴趣和关注。